2020年6月21日05点43分,太阳到达黄经90°时,我们将迎来夏至节气。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我国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14小时左右。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我国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意为鹿角脱落,雄蝉鼓翅而鸣,一种名为“半夏”野生药草开始生长。 21日,广东大部晴间多云,大部分市县有(雷)阵雨。最高气温:南部沿海:30~32℃,其余大部分市县33~35℃,中北部的部分市县有35℃左右高温。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祥 摄 夏至时节已入盛夏,暑热较盛,日晒较强,日间外出劳作活动容易中暑晒伤。 但是天气越热人们就越爱趋凉避暑,而贪凉过度又易损伤人体阳气,引发感冒、咳嗽、胃肠不适、关节疼痛等疾病。 因此,夏至时期调理养生的重点是防暑降温,护肤防晒,同时避免过度寒凉,以防寒证丛生。 《黄帝内经》云:“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说明夏至之后气温更高,气候更热,常呈暑热高温之势,户外工作应谨防中暑。 中暑的主要诱因是外界的高温环境。 人体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机体的热平衡受到破坏,二是出汗过多引起水、电解质紊乱。 常见的中暑症状是头晕、恶心、胸闷、心慌、口渴、乏力、四肢发麻等;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则会进一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重症;严重者还可出现高热、意识恍惚、休克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南方日报记者 胡国球 摄 夏至时节安排室外工作或体育锻炼时,应避开烈日炽热之时,特别是中午时分暑热更重,应尽量避免外出,以防高温中暑。 户外工作者尤其注意防暑降温,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撤离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 2.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头部冰敷,全身用湿凉毛巾擦拭,或在额部、颞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 3.及时补充水分,可适量饮用淡盐水及其他清凉饮料。 4.服用治疗中暑的药物,如十滴水、人丹、藿香正气水等。 5.如果出现虚脱、意识障碍等中暑重症,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夏至期间光照强烈,紫外线容易损伤人体皮肤,引起皮肤灼伤、色斑、红疹等病变,过度照射还会引发皮肤癌,因此夏日外出要格外注意护肤防晒。 使用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涂抹防晒霜是外出防晒的常用措施。其实,选择合适的衣服也同样重要。 在炎热的夏季,穿着深色衣服比白色衣服更能防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