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3日讯 日前,吉林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体育器材设施城乡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县级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达到100%。 意见明确了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着力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四大主要任务。意见指出,要推进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文化挖掘整理,推广优秀民族、民俗体育项目,开展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和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意见提出建设吉林省体育博物馆。同时,意见提出鼓励以冰雪运动为题材的影视、文学、美术、摄影、动漫创作,促进冰雪文化传播和品牌塑造。加强体育类电视频道、报刊和新媒体建设。培育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 >>>更多政策可查看中国经济网“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库” 以下是意见全文: 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文件要求,充分发挥体育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中的特殊作用,加快推进体育强省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吉林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更好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吉林振兴发展的标志性事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基本形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重点冰雪项目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体育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在重点领域取得新成果。 到2025年,全省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育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体育器材设施城乡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000万人以上,县级以上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建设达到100%,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新型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逐渐完善,冬夏运动项目布局科学合理,现代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竞赛体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综合竞赛实力明显增强。现代化综合训练基地建设实现新突破。“体育+”“+体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断加大,体育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体育消费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繁荣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提供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体育正能量。 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民健身成为人们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幸福生活的社会风尚,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4%,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达到3.5‰以上。坚持冬夏项目协调发展,以冬季项目为重点,奥运会参加项目和人数规模持续增加,保持冬奥会和全国冬运会金牌、奖牌全国领先地位。建设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体育场馆设施。形成一批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体育品牌赛事。建立吉林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形成竞技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等体育产业门类协同发展,冰雪体育产业特色鲜明的新的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打造冰雪体育文化新亮点,中华体育精神有效弘扬。 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人民群众对体育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城乡居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国内影响力居全国前列,为把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贡献吉林力量。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建立适应国家《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需要的体医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紧紧围绕便民惠民、实用高效,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积极开展体育强省、全民健身模范市(州)、全民健身示范县(市、区)创建,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推动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 2.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坚持市(州)级功能优化、提挡升级,县(市、区)级达标建设、突出特色,乡镇(街道)级公平均等、便捷普惠,社区(村)级配套完善、实用适用的原则,推进体育场馆设施规划布局,落实居住区和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用地标准,实现大型体育设施与中小型体育设施、公共场地设施与经营性场地设施、竞技体育设施与群众体育设施统筹规划、功能互补、共同发展,全域打造完善居民现代生活需要的“15分钟健身圈”。加强城市绿道、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健身广场、足球、冰雪运动等场地设施,以及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户外基地建设,与住宅、商业、文化、娱乐等商业综合体建设项目的开发和改造相结合,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建筑屋顶、地下空间、废旧厂房等空间资源,改建成体育场地。鼓励社会力量建设体育场地设施。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百城千冰计划”,2025年以前在全省各市(州)建设100个人工制冷可移动式冰场和自然浇冰可移动式冰场。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加强安全监管,有序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3.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建立各级体育、教育、民政、文旅、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全民健身联动机制,大力开展全民健身和冰雪运动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养老机构等“八进活动”。实现体育健身覆盖全人群,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因时因地,持续提升长春国际马拉松、吉林国际马拉松、长春净月瓦萨国际滑雪节、吉林国际冬季龙舟赛、查干湖雪地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打造一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特色的“爽动盛夏”夏季系列和“乐动冰雪”冬季系列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扶持推广民族、民间、民俗传统体育项目,开展“一市一品”全民健身活动。形成群众体育赛事多元化办赛主体,建立全国“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引领带动示范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