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限于场地,村小的运动会通常以趣味运动为主。学校那块只有正规篮球场一半大的操场,装载得了全校的体育活动,却无法满足陈冠“尽量以专业标准操办”的要求。村委会的大篮球场被借作田径比赛场,光秃秃的水泥地,没有跑道、起跑线、终点线,7名老师带着学生,按照标准跑道的模样画了3条环形跑道,根据内外道设置“100米、200米、400米”起跑线,同时有一条“50米”直道(实际40多米——记者注),此外,还画了实心球、垒球投掷区,立定跳远区、跳高区,等等。 从早7点到下午6点,老师们除准备工作还要当裁判,即便简单如跑步也被要求“专业一点”,大家不得不在bilibili网站上搜“什么是规范的起跑”。但有些细节只能“向专业靠拢”,学生从家里带了竹竿过来,锯成一段一段,用胶布缠起来,就变成了接力棒;一块小黑板,三把凳子高低错落,领奖台也得像样。“每次搞完运动会,我们所有老师都得生病。”陈冠自嘲,想法太多“快把其他老师都累死了”。 有的项目则极为珍贵,彝族摔跤、达体舞,这些当地特有的文体财富是大凉山孩子流传的基因。“达体舞在凉山历史悠久,每周放学后,全校师生手牵着手围成几个大圈要跳30分钟才放假。”陈冠透露,虽然老师都是汉族,但都会达体舞,“这是每学期开学前,支教老师培训中的考核项目。” 支教过程中,考核也无处不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校长或老教师常以督学身份到学校听课,“老教师们对体育十分看重,他们强调的就是建设小而美的活力校园。”每及此时,陈冠就主动让出床铺,把床支在堆满体育器材的库房中,这里被他称作“千哈库房国际大酒店”。 体育总能让陈冠找到归属感,“我小时候不自信,不敢说话,跑步不及格,只会踢毽子,毽子比赛中,我完全换了个人。到初中就开始打篮球踢足球,渐渐成班里踢球最好的,我就觉得有责任把班队带领好,体育给我带来的东西太多了。”他希望,体育的魔法也在学生身上施展。 比赛的魔法,像极了推开山门的那句“芝麻开门”。象棋、足球、篮球、棒球,陈冠特别珍惜带学生外出比赛的机会,“家长也特别支持”,毕竟从村里到乡里再到县里算得上一场“远行”,需要足够的理由支持。偶尔也有其他机会能带学生走到更大的城市,但陈冠不免担心,物质上的落差会不会在孩子心理造出悬崖,“相形之下,体育就成了最妥当的交流方式,同场竞技,学会在规则里赢,即便输了,也能从失败中提炼乐观。”象棋赛让他印象深刻,“他们期待太高,结果一输就哭,搞得老师压力挺大的,引导几次后,比赛多了,他们也学会享受过程了。” 藏在山里的青春 娃的点滴都被陈冠用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来放到朋友圈,曾经当导游的他给无数旅客拍下旅行记忆,可镜头对准山的方向时,定格的不仅是瞬间,更是“传承”,“支教老师流动性较大,学生刚接触新内容可能因老师离开而中断,除了争取大家停留的时间长一点,也建议通过视频等方式保存经验,新支教们也能想办法捡起来。”2018年来到凉山时,陈冠也以为自己是过客,但不知不觉已经搭档了近20名老师,“其中只有两位是80后,算上我都是90后”。 “90后占支教老师中的90%,近年95后甚至00后也加入进来。”马莉表示,大家支教的出发点多种多样,获得人生体验、推迟进入社会、治愈情伤或心怀热血,“不是有意愿就能留下来,需要培训、考核等一系列评估,支教老师对学生影响不可估量。”她劝退了一位想“静一静”的志愿者,“孩子更需要阳光、积极的老师,让他们有参与感。”她发现,具备这样特质的年轻人中,不少都拥有体育特长,即便没有也会主动“补短”。 拥有400余名学生的阿波觉村小,校长是1993年出生的邱玉光。把一年级已经带到五年级的他算得上元老级人物,与高亮不同,当年阿波觉村小迎接他的是勉强支起来的旧校舍。这对从小在河南周口贫困县长大的他而言并不陌生,但语言不通却成了困扰,他就背着一平方米大小的黑板挨家挨户答疑。 “孩子没有校服,女生只会跳绳,男生只会打弹珠。”曾经一段时间,把学生留在学校并不容易,尤其年龄大的孩子对课堂缺乏兴趣,直到篮球等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后,邱玉光发现,学生到校和离校的时间有提前和推迟,学校的吸引力增强,对控辍保学大有助益。 为了让校园活动丰富起来,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的邱玉光在主科之外教过音乐、从网上学了简笔画、他还捡起自己擅长的书法,用当初圆支教梦在工厂挣的钱买了毛笔、搜罗旧报纸给学生开了书法课。山里的日子花销不大,但收入也微薄,在进账800元时他花400元买了件灰色长褂,一身旧时教书先生的打扮在他看来不是仪式感,“不装”,只是对情怀的满足,“做出个样子给学生看”。 可脱下书卷气的装扮,邱玉光就得摆好6台老年用播放器,守着女孩们学啦啦操。“忍住”反差的结果是,女孩们代表学校获得凉善公益组织的首届啦啦操比赛第二名,同时为2019年秋季美姑县组织的少年足球赛进行开幕式表演和中场表演。 马莉发现,有些年轻的男老师会蓄起胡子“故意抹去青涩”,可其实他们的热忱与责任心已经证明,有无担当与年龄无关。像一块海绵,吸收,释放,年轻的支教人正逐渐找到张弛的度:水管被冻住,20多天缺水的日子,铁皮搭建的洗澡间也成为向往之地;连日暴雨,电线杆一倒,习惯性借着烛光批改作业;抓住一抹信号,猫在一个角落也要“晒娃”;只有六七平方米的宿舍,4个成年人也能凭梦想安家;闹过笑话后,能分清突然的晃动是因为地震还是火箭发射;省几十元房费在候车室等待天亮的人,为多陪家人几小时而多花上千元“火车改飞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