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数量过多、名不副实。从有关部门看,2016年10月、2017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分两批将一些行政建制镇命名为“全国特色小镇”;2017年8月,体育总局印发公布了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018年8月,林业草原局公布了50个国家森林小镇。从地方层面看,3年来,20个省份公布了996个省级特色小镇,还有一些市县区级政府创建的特色小镇、政府创建名单外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的特色小镇;除此之外,一些省级住建部门将不少行政建制镇命名为“特色小镇”,几个省级体育部门、农业部门、文旅部门分别命名了一些体育小镇、农业小镇、旅游小镇,等等。由于特色小镇是新生事物,各方面对特色小镇精神实质需要有一个逐步深化理解的过程,因而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在上述小镇中,存在一些滥用特色小镇概念命名的虚假小镇,存在一些缺失投资主体、并未动工建设的虚拟小镇,引发了概念混淆、认识混乱和大量负面舆论。 二是质量不高、特色不显。特色小镇应当类型多样、百家争鸣,农业、康养、文旅等类型的特色小镇是需要的,但要顺应市场需求的规模来增加供给,过多过度可能会出现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一些地区在缺乏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过多地谋划农业、康养、文旅等特色小镇,有6个省份的一半比例小镇都是这些类型。一些小镇对产业论证不到位,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层次低、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弱,缺少主导领军企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这不一定能够成功打造出高质量的特色小镇,不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营,存在发生闲置资产、烂尾工程、半拉子工程的潜在风险。此外,尽管“房地产化”之风得到遏制,但仍有一些小镇的住宅用地比例高出常规水平。 第三,如何对特色小镇进行规范与纠偏? 在发现上述问题后,国家发改委高度重视,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规范纠偏工作。 一是出台了引导性文件。2016年10月,针对特色小镇建设出现的风险苗头,特别是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即有特色的行政建制镇)概念混淆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对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概念进行了校正,提出要坚持创新探索、防止穿新鞋走老路,坚持因地制宜、防止一哄而上,坚持产业建镇、防止千镇一面,坚持以人为本、防止形象工程,坚持市场主导、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二是出台了纠偏性文件。2017年12月,国家发改委会同原国土资源部、原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注重打造鲜明特色、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严防政府债务风险等规范管理措施,要求各方面对照要求开展规范纠偏。文件还提出,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对已公布的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城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这是首次正本清源地将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 三是召开了全国性会议。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出台了《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从正反两方面正式建立了规范纠偏机制、典型引路机制。按照这份文件的工作布置,国家发改委组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开展了历时半年的一系列工作。工作基本完成后,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召开了2019年全国特色小镇现场会,集中推出了工作成果。 从正面来看,大会推广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即15个高质量特色小镇在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新引擎、探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开拓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空间、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支点、搭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平台、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新方式的经验。这15个特色小镇分别是,浙江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杭州梦想小镇、诸暨袜艺小镇、广东深圳大浪时尚小镇、佛山禅城陶谷小镇、江苏苏州苏绣小镇、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福建宁德锂电新能源小镇、安徽合肥三瓜公社小镇、江西大余丫山小镇、天津西青杨柳青文旅小镇、吉林长春红旗智能小镇、山东济南中欧装备制造小镇、云南曲靖麒麟职教小镇、黑龙江大庆赛车小镇。 从反面来看,大会公布了规范纠偏工作进展情况。一是在两批403个“全国特色小镇”正式更名为全国特色小城镇之后,现有的国家层面创建名单有两个,分别是体育总局的96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林业草原局的50个国家森林小镇。体育总局已淘汰整改了34个、暂时保留了62个。二是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拉网式排查,推动各地区淘汰整改了385个“问题小镇”,包括行政建制镇、虚假小镇、虚拟小镇。其中,在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淘汰整改了70个、保留了996个,在市县区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中淘汰整改了174个,在政府创建名单外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特色小镇中淘汰了141个。淘汰整改作为规范纠偏的一种新尝试,根本目的是为了发挥警示作用,避免特色小镇建设出现乱象。 第四,如何有保有压地发展高质量特色小镇? 下一阶段,国家发改委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特色小镇政策性文件,高质量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一是推动地方政府做好工作。省级人民政府要负责省级创建名单中特色小镇的发展与规范,建立省级部门统筹推进机制,由省级发改委牵头组织特色小镇和小城镇相关部门统一行动,统筹好先进制造类、农业田园类和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旅、体育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的发展,避免行业主管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市县区人民政府要负责市县区级创建名单中特色小镇,以及政府创建名单外市场主体自行命名特色小镇的发展与规范,把企业作为特色小镇建设主力军,注重引入央企、地方国企、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的主要投资运营商,引导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和高端供给,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发展特色文化、特色环境和特色建筑。此外,还要解决概念泛化问题,不能把行政建制镇和房地产项目命名为“特色小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