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22日讯 6月22日,2019年全国企业家活动日暨中国企业家年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培育更多优质企业”,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企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副理事长于吉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秦如培、副主席费志荣、北海市市委书记王乃学、市长蔡锦军等,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等有关同志,北汽集团、徐工集团、新奥集团、远东控股集团等企业董事局主席,国家电网公司、国家能源集团、中广核集团、中国电建集团、海尔集团等有关人员,共1000名左右人员参加会议。 在企业家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城乡融合发展处处长刘春雨以“发展高质量特色小镇、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他认为,推进特色小镇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在明晰特色小镇功能定位的前提下,找准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步伐、纠正发展偏差,进而制定并实施有效的改革措施和政策设计。他主要论述了以下观点。 第一,如何正确认识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 特色小镇的功能定位,应从全国发展大局和发展大势的视角出发,进行分析和界定。面向未来,中国发展的伟大目标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面临的外部最大问题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内部最大矛盾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上述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出发,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释放增长潜力、畅通经济循环。这是实现伟大目标、破解内外部矛盾的基础和关键。 而经济增长需要有载体和平台支撑。特色小镇是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为原则,在几平方公里的较小规模的国土空间上,由一个企业牵头打造或若干企业共同打造的“微型产业园区升级版”。但特色小镇“非镇非区”,与产业园区、行政建制镇等完全不同的是,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融合”,产业、社区、文化、旅游“四位一体”,其最终目标是形成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发展平台。因此,特色小镇发展的好,就有望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为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提供砝码,为缓解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提供药方;也有望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这是目前特色小镇已经展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 一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和供给质量。特色小镇着眼于做精做强一个最有基础、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细分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先进要素的耦合融合,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有效供给不足的有效平台。加之,多数特色小镇不在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土地、劳动力、住房等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特别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生产力优化布局。特色小镇着眼于在一个小的空间内集聚特色产业和先进要素,是优化产业布局、“螺丝壳里做道场”的有益探索。 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一方面,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益补充。特色小镇不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战场,但有能力形成有益补充。假设当前的900多个省级特色小镇发展成功,小镇平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万人,则可能带动近千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另一方面,是推动开发区拓展城市功能的重要引擎。很多特色小镇位于开发区和园区内,其“三生融合”“四位一体”的先进理念,有望带动整个园区向产城融合的方向发展、从单一生产功能向城市综合功能转型。很多小镇布局在大城市郊区,也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缓解交通拥堵、房价畸高、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此外,特色小镇是城镇体系的重要补充。特色小镇既不是行政等级下的一类行政区划,也不是管委会模式下的产业园区,摆脱了行政等级和框架约束,可以更灵活地布局在各类行政区和园区中,在发展模式上可以更为创新、更加多样。 三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城乡融合发展是个大趋势。2019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正式印发,这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和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预计未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城市要素和企业下乡发展、城市人口下乡消费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关键是乡村要有接住这些要素和消费的能力。建成的特色小镇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有望成为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市人口下乡消费的新支点。 四是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内涵丰富。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达1300多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超过1.3万个。以特色小镇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既有利于为特色小镇注入文化灵魂,也有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如何评判3年来特色小镇建设的成绩与不足? 2016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精神,学习借鉴浙江经验,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很多省份建立了省直部门协同推进机制,明确了创建特色小镇的工作目标与政策措施,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的作用边界,注重在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强化空间监管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各类企业和各类资金参与。国家发改委会同各有关部门,统筹运用了引导、支持、规范3种政策工具;并搭建了政银对接服务平台,组织了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提供融资支持,截止目前金融机构已对一些符合要求的特色小镇运营企业提供贷款超过600亿元。总体上看,2016年以来的3年探索实践,特色小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业宜居、富有活力的现象级特色小镇。 成绩需要肯定,但偏差更需引起重视。一些相关方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也走了弯路,产生了两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