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医学的发展,也有诸多因素制约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导致其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影响中医药发挥自身作用。比如,中医药服务能力未能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突出不够,中医药理论、技术传承不力,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监管、服务价格等制度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中药知识产权保护薄弱,中医药人才培养与评价不适应事业发展,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等等。 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长久以来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政策方针在某些层面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现行卫生行政及药品监管体制未能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不能体现中医药自身特点。 《瞭望》:你如何评价国家针对中医药的政策? 张伯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并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比如确立“团结中西医”“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政策方针,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宪法,成立中医药管理部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下发《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发展中医药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国家给中医药的政策是很好的。但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政策在具体执行层面仍存在较多问题,中医药一直受到一些管理机构的忽视,中西医并重远没有落实,用西医药办法管理、评价中医药至今仍是主流,中医药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没有根本改变,中医药发展的生态环境仍有待改善。可以说,很多很好的政策如何落地,仍是问题的关键。 “中医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 《瞭望》:中医药为什么会被忽视? 张伯礼:这里面有文化自信的问题。比如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存在有组织的不断抹黑、污蔑中医药的现象,或者以西律中,用西医西药的标准管理、评价中医药,这在药品评审、价格标准、人才评价上都很明显。故我特别建议对中医药法开展执法检查,加大中医药法贯彻实施力度的监督和指导。 《瞭望》:关于文化自信的问题,有观点认为,中医理论的晦涩妨碍了国人对中医药的认知,因不了解而不自信,你怎么看? 张伯礼:大家觉得中医理论比较晦涩,这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困境。 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开始了。特别是进入20世纪后,一些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不遗余力地批判,导致后来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文言文阅读能力不断弱化甚至缺乏,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也就晦涩难懂了。 再加上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地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中,西医药学掌握绝对话语权,使部分国人对中医药产生怀疑甚至抵触,甚至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中医药,不相信中医药能治病、能治好病,导致中医药人才的流失及西化。 在我看来,中医理论有着悠久历史,它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民生产生活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与西医西药的理论更多来源于实验室相比,中医药的大部分内容可能更贴近生活,更易让人理解。当然中医药自身也要加强研究,注重用现代语言诠释中医治病原理,同时加大普及推广力度,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 总之,中华民族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届时中医药的困境将迎刃而解。中医理论晦涩的问题也将被“西学中”热潮、“秀才学医,笼中捉鸡”的新时代风潮替代。 《瞭望》:你谈到“一些中医药工作者自己也不相信中医药”,这是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困难吗? 张伯礼:当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些困难,比如适应中医学教育特殊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仍待改革完善,比如优秀的中医基础学科教师队伍数量不足,比如多学科内在交叉的医学教育模式有待建立等。 中西医两门都精通比较难,先学好一门很重要。取得一定临床经验后再学习另一门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理解,逐渐融会贯通,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和体验。 当然更直接的方式是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使中国临床医学生对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和局限有更多理解,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不拘囿于一种医学体系,在今后的临床救治中能为患者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两手都强自然本事就大,更受患者欢迎。 《瞭望》:国家对中医药提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要求。你认为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张伯礼:主要是在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 传承的主要问题在人才培养和中药品质方面。具体而言,需要改革和完善适应中医学教育特殊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动“院校+师承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中药材是中医药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必须采取措施开展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大力推进无公害中药材,开展公司+农户规范化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