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由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的11个城市、5个地区,成立了“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即中原经济区);1986年3月,淮海经济区成立,范围涵盖徐州、连云港、济宁、菏泽、临沂、商丘、宿州、淮北等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20个地级城市。 自198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以来,此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最多时超过100多个,目前仍处于活跃状态的还有三分之一。然而三十多年来,此类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一直停留在“自拉自唱”阶段,难以上升到国家战略。 例如,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始终抱有将其发展纳入国家战略的强烈诉求,并积极争取国家和所在各省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但直到2018年11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北部淮海经济区,才真正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沈正平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由于省际边缘区的特殊性,特别是隶属于多个省级行政区管辖,存在各自利益诉求甚至冲突,矛盾和问题多,统筹协调难度大,因而通常难以在较短时间内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在省际区域经济协作中衍生出的最大难题,就是跨行政区协调问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安树伟认为,省际边缘区经济协作的难点就是协调成本太高。他说,省际边缘区遇到的跨省际协调问题,是区域内几个地级市间无法解决的。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还是以行政配置资源为主的体制,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决定性作用尚未发挥到位,这造成行政配置资源的权力还是过大,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区域协作受到上级的行政干扰太大,“不可能不受到上级行政部门的掣肘”。 在省际区域经济协作中另一个协作难题是,区域内各成员市“心难齐”。 回溯各经济协作区成立的动因,大多由区域内某个城市“挑头”。例如,河北邯郸市倡议成立中原经济区;江苏徐州市倡议成立淮海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区域协作,运城市的积极性最高。这类城市往往是区域内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有着打造区域中心城市,争当“龙头”的愿景。 在淮海经济区,徐州一直是该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2018年徐州GDP为6755亿元,但并没能与区域内位列第二的盐城、第三的济宁拉开差距,以目前徐州的经济实力也未有能力辐射淮海经济区全域。在中原经济区,与徐州定位相似的邯郸也面临相似的“尴尬”。 淮海经济区属于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2018年,该区域10个市以全国5%的人口,仅创造了3.6%的GDP,且受行政、利益、规划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周边的长三角城市群、皖江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等相比仍较滞后。 在“弱弱型”省际边缘区,各成员市对中心城市的认同度较低是一个共性问题,且伴随着城市间对区域中心城市的互相争夺。 据媒体报道,此前,淮海经济区的济宁,就曾和徐州有着“一哥之争”。2017年初,济宁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获山东省政府批复,但仅仅半年后,徐州被国务院批复确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龙头”之争也就此落槌。而该区域内实力较弱的成员市,如商丘、菏泽则选择在淮海经济区与中原经济区之间“左右逢源”。 牛凤瑞表示,区域合作并未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中,对主政官员政绩来说,区域合作权重较小。省际边缘区的跨省协作,各地市“完全可以不买账”。 协同机制如何建? 为了解决省际间的协调问题,跨行政区的区域合作常见的做法是建立市长联席会议,并设立一个联络的常设机构。 2008年,“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成立,实行轮换制,每年一轮换,并将联席会办公室设在邯郸市。淮海经济区也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并设立一个联络的常设机构——淮海经济区经济开发联合会联络处。 河南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任晓莉认为,此类联席会经验成绩谈得多,而如何解决协作问题,则谈得不多。多位学者认为,此类以对话、协商方式,而非制度性的合作机制缺乏执行力和约束力,仅仅是城市的联合,使得组织较为松散。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类合作组织对加强合作有一定效果,但是涉及重大项目、对地区利益关系较大的项目事项时,“大家还是互不相让”。 多位学者亦表示,由国家层面成立省际边缘区协调机构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可以在省际协调机制上做一些探索。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肖金成认为,省际边缘地区的地级市想要和邻省的地市进行区域合作,合作机制建立比较难,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做一些探索。他建议通过经济区来弥补行政区分割问题,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 此外,跨省协调机构的建立还涉及一个管理半径问题。肖金成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跨行政区的协调机制,绝不是简单的行政合并,也不是分成若干个行政区,而是要建立行政区和经济区两套体系。 陈耀认为,合作组织是一个协调机构,由政府来协调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除了政府以外,还可以由社会协调,比如由商会、协会对企业进行协调,加强联系和合作。 淮海发展研究院院长沈正平认为,类似苏浙皖沪“三省一市”抽调人员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这种做法可能会成为新趋势。 事实上,在2018年12月的首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建立了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一是区域战略决策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制度,作为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决策机构;成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办公室,各市派驻专职人员入驻。 二是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建立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协商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座谈会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建立专题工作协调机制,协商解决区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三是区域合作运行机制。建立重点专题领域合作机制,深化区域合作研究;协商组建区域立法协作联席会议,探索建立区域内各市立法协作机制。此外,还建立专家咨询参谋机制,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