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家为校,以校为家,在贫困落后的山沟里,建成了全省知名的乡村小学。1978年,他被安排到边远山区的大庙沟小学任教。踏进校门,教室没有门窗;走进教室,墙上没有黑板。他带领师生利用三周时间楞是把学校变了个样。特别是冬天,教室无法生火,学生无法上课。为了不耽误学生一节课,他把学生请到家里,把面板翻过来当黑板,把炕当作椅子。整整五个冬天,他就是这样度过的…… 1990年,马笑冰成为峪耳崖小学校长,面对27间教室中有18间都是危房的严峻现状,为了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马笑冰四处奔波,年内集资20万元盖起了第一栋教学楼。两年后,又集资25万元盖起了第二栋教学楼。1993年,又筹资32万元建起了第三座教学实验楼。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向亲友借款40余万元,建起了12个标准多功能室,按省颁一类标准配齐了各种教学仪器。峪耳崖有了现代化农村小学!这在承德市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可学校的建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跟上级要钱受过拒绝,向企业伸手遭过白眼,拿家里的钱也跟老伴吵过架,为了教课他累倒在讲台上,为了工程他吃住在工地上…… 他教法活、理念新,是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北省教学标兵。他所教的毕业班“四率”连续10年达100%。先后为市、县教师上示范课60余节,听课教师达3万余人次;为全国各地教师上公开课5节。他讲的《圆锥的体积》一课,获承德市一等奖,教师风采演讲《每当走上讲台》获河北省第一名。还被聘任为全国数学理事会理事,河北省德育理事会理事。 他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倾情培养、真心关怀。“一支铅笔、一片药、一句贴心的话,再加上那么多不眠的夜晚,谁也算不清马老师在我们身上花了多少心血、多少钱。”孩子们一句理解的话,如同催化剂一般,让他心底所有的辛劳都化成甘甜。这些年来,马笑冰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10万余元,帮助60多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了小学学业。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学生刘小军因家庭不幸成了孤儿,他就把小军接到自己家,整整抚养了5年,直至小学毕业;胡东月的父亲双目失明,家中没有生活来源,马笑冰负担了他小学六年的全部生活费;李冬兰得了白血病,马笑冰两次为她捐款3000元,连续6年为她上保险,让她顺利升上了初中……但父亲有病不能到床前,妻子有病他不能照顾;最让他痛心的是自己1岁爱女金秋因耽误治疗而不幸夭折…… 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河北省特级教师、河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几十个厚厚的证书和奖状,锁在马笑冰的橱柜里,上面已经盖满了一层尘土。他说:“与这些相比,我更喜欢看孩子们的满分考卷。” 30多年的教学生涯,马笑冰付出了,也收获了,付出的是汗水和心血,收获的是认可和荣誉。多少次,上海、大连、广东等地的学校高薪聘请他,他都拒绝了。他舍不得学校,舍不得那些孩子。如今马笑冰虽然已经退休,但但他仍情系教育,心系学校。 白玉国:执着坚守深山21载的痴情教育人 白玉国,男,满族,群众,1976年12月出生,专科学历,中小学一级语文教师,现任教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土门子镇架子山教学点。1998年中师毕业后,他就来到这个只有三百多口人的大山里的小山村,已整整21年。这是一所单人独校的教学点,白玉国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还是教学点负责人。 1998年的开学季,白玉国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穿过一条人工开凿的隧道,才见到了人生第一个工作岗位。然而,眼前的一切真的可以用震惊来形容:裂了纹的危房,大雨冲垮的小操场,面临坍塌的厕所。如果不是就在眼前,真的很难想象,这就是他即将要工作的地方。但白玉国没有退却,他知道,这里才是最需要他的地方。是淳朴的孩子和渴望孩子们得到良好教育的家长,让他没有犹豫,毅然留在了这个让他“忧心忡忡”的山乡学校。 留下,说起来容易,经历起来却很难。最初,白玉国是住在学校的,仅到了周末才回家。当年出村的道路是崎岖坑洼的土路,出行的工具是自行车,尤其是大雪封山,他经常几个星期回不了家。 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对于一个不会做饭的小伙子来说,几乎是残忍的。学校仅有的“现代化厨具”是一个小电炉子,要么就是农家的大灶。为了能吃饭,他每周末回家都会跟妈妈学技术,可惜做饭技术并没有太大长进,那些年他吃的最多的是炒盐豆子。 生活的不便可以克服,但心灵的寂寞才是白玉国最难承受的。白天还好,当孩子们都放学回了家,小小的学校也变得空荡,孤独也就如影而至。也在这个期间,他重拾了少年时的爱好石雕和根雕。压力大时,他就搬一把凳子,独自坐在操场上,放飞思绪,以这样的方式缓解压力。 坚守的苦也只有白玉国自己最清楚。在架子山小学,他是“全能”老师,学校开设的所有科目他一个人担,所有年级他一个人教。白玉国是安全员,那时学校没有围墙,下面是一道大坎子,为了安全,学生到哪,他跟到哪。白玉国是锅炉工,过去学校曾用土办法取暖,一个冬季需要60袋锯末、30桶水,他要一趟趟将锯末和水背进暖池。白玉国还是发明家,他利用废旧桌椅,自制了篮球框、跷跷板等教学道具,为山里孩子增加娱乐方式。 到了2012年,随着经济发展,偏僻的小山村也逐渐与外界多了沟通。让白玉国高兴的是,社会爱心人士对学校和学生的关注,在大家的帮助下,学校的围墙建好了,重建了厕所,增加了体育器材和用品、教学硬件设施,小小的学校越来越好。 从教21年,白玉国教过的孩子早已过百个,正在读大学的也有四五个。有趣的是,如今的学生里不乏“学二代”,白玉国教过他们的父母,现在在教他们。 提到那些在外面工作的学生,白玉国露出了“老父亲”般的笑容。他就像一位留守的家长,看着教过的孩子长大远走,等待他们回来,与他分享外面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