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兆庆,男,1928.8月出生,中共党员。91岁的玄兆庆是蔡园镇马官营村的一名老党员,11年来他坚持义务为乡邻打磨菜刀、剪刀,方便了村民生活。就是这样的“小举动”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大情怀”,受到邻里称赞。 见到玄兆庆时,他正在村委会门口忙得不可开交,好多村民都拿着自家的菜刀、剪刀等待打磨。玄大爷使用的打磨器很特别,是用废旧的自行车架,加上两块磨石自制的。上水、打薄、找细儿,一把钝旧的菜刀在玄大爷的手里五六分钟的功夫就打磨好了。 老人年轻时在杨店子镇供销社打过铁器,菜刀、镰刀、镐头等工具都会打制,因此打磨刀具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都不赞成老人再去外面打零工。于是,从2008年开始,闲不住的玄大爷就琢磨用自己的打磨手艺再为乡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起初,玄大爷总是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去吆喝,在村民的家门口把刀具磨好,后来,他觉得这样效率不是太高,半天下来磨不了几把,于是,他就跟村委会协商,用村里的广播“广而告之”,让有打磨需要的村民都来村委会,这样每次就能多打磨几把。不仅在本村,玄大爷还经常骑车去邻近几个村为村民免费打磨刀具。他用实际行动为身边的年轻党员作出了榜样。 看到年事已高的玄兆庆依然这么忙碌,很多人都劝他要注意身体。但他却总是笑眯眯地说:“为乡亲们做点事一点都不累。还有,多干点活自己还能强身健体,只要我身板好就总为大伙服务。” 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道出了一名老党员的人格品质,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更值得我们全党去学习。 尹长耕:自办“共享书屋” 发挥余热撒书香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才能创造无限的价值,活出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尹长耕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一名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自觉为民造福,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他用不平凡的事迹,传递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尹长耕出生于1941年“上海孤岛时期”的乱世。幼年家境贫寒,尝尽朝不保夕生活的艰辛。对解放后幸福的日子格外珍惜,发愤图强、刻苦读书改变命运。虽然因为疾病错失高考,却没有气馁。参加工作之初,从一名夜校老师到中学任职。1961年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7年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报名上“三线”,到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工作,一干就是13年。1980年,举家来到廊坊,在廊坊市物资局工作直至退休。工作闲暇时,凭借扎实的学习底子,办起“英文班”,给大家补习各类文化课。年近八旬拿出4000余本图书,办起了“共享图书馆”。他的一生与书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静静长长的岁月里,濡养着他。书本也为他点亮了生活的希望之光。富有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书香的种子在他这里破土而出,开枝散叶…… 满身风雨,出生于乱世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人们习惯于将这4年时间称为“上海孤岛时期”。尹长耕生于1941年6月,离太平洋战争爆发还有不到半年时间。生于乱世,人如浮萍。尹长耕的父亲尹秀坤原是安徽省宿县(今宿州市)贫农,1934年,刚满11岁,逃难到了上海做“拉车工”维持生计。 就在那混乱的期间,到租界逃难时,父亲尹秀坤邂逅了在日本人开设的纱厂做童工母亲高小妹,都是旧社会的苦难人,两人在乱世中结为连理。1941年,尹长耕出生。 读书改变命运,照亮人生 因为在上海滩那样朝不保夕地生活过,所以对解放后的幸福日子格外珍惜。解放后,尹长耕的父亲成了一名工人,母亲专职做家庭妇女,家中5个孩子,父亲每月60元工资,生活依旧紧巴,好在当时教育、医疗都免费,尹长耕和兄弟姐妹们才都有书读。 1959年,尹长耕在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中毕业,却因患上轻度浸润型肺结核被取消了考大学的资格。1960年,他参加工作,在上海柴油机厂的夜校做了老师,后来又在该厂子弟中学工作,直到1967年4月。 尹长耕早在1961年就入了党,1967年响应号召,主动报名上“三线”,到了四川锦江油泵油嘴厂工作。当时是文革加军管时代,尹长耕先后担任拥有300多名民工的大队政委、连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教育科主管科长、厂教育办副主任等职务,一待就是13年。 来廊近40年,笔耕岁月播撒书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