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日邮物流此次在上海洋山自由贸易区的新建仓库为例,该仓库就是以此逻辑为基础而搭建的。上海位于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的优势,成为了我国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外贸港口,而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额从2014年的202.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236.3亿美元。“医疗器械进出口业务量相对国内的运输量呈现‘碾压’优势,发展机会巨大,所以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也多聚集在沿海。”侯寅刚如是表示。
据悉,日邮物流在进军医疗器械储运领域布局的首个医疗器械专用仓库,预计在今年年底左右即可取得GSP认证并正式投入运营。待“双证”齐全后,也就意味着日邮物流将具有从事医疗器械储运的资质。
不过,从上文提到的几家试点地区来看,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也还只是蜻蜓点水,侯寅刚亦有此感。“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想要规模化复制,会非常依赖当地食药监的监管态度,所以我们目前也只是在上海最先布点。”他说。如果上海的该项目试点进展顺利,日邮物流便会逐渐在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进一步建设区域型仓库。
机会何在?
既“小而美”,又地域发展条件差异大,那么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的机会在哪里?
作为全球500强航运企业之一——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在中国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临港、5,000平米的仓库和货架、支持10-30℃的独立温控区域、WMS系统搭载、实时监控……作为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的代表之一,日邮物流此次杀入中国医疗器械储运市场的背后,也代表了一批“第三方医疗器械服务商们”的勃勃野心。
公开资料显示,跨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如通用、强生、蔡司、美敦力、圣犹达、奥林巴斯、波士顿科学等,也都已经把全国物流配送中心设立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而随着如今国家以更明晰的监管方案来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医疗器械的跨国贸易又如日中天,介入医疗器械储运的公司开始变得多元化。试图分食这一市场的还有例如京铁、德邦、EMS等本土主打大件物流的企业,不过其大多受限于资质的关系,在市场拓展方面,并没有以医疗器械经营起家的企业来得快。
相对较高的毛利率也是入局者的强驱动力之一。根据药械流通上市公司瑞康医药对比数据显示,其医药配送毛利率大约维持在10%左右,而医疗器械配送的毛利率在2016年高达30%。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不愿承认的是,政策的“倒逼”给第三方医疗器械服务商带来了机会。近几年来,“两票制”、“注册人制度”等政策的推行,医疗器械流通企业核心业务受影响,转型的不在少数。
“一大表现就是小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把储运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有行业内人士如是表示。可以预见,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也将会面临洗牌,强者将占据大部分的市场空间,而无资质的小微企业必然慢慢退出舞台。现在来看,率先取得资质的第三方服务商会在这场洗牌中存有优势。
在侯寅刚看来,相比本土的企业,跨国的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同时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其中就包括了从境外的生产企业到境内的最终客户端用户的‘一条龙’服务。他说道,而对于这一类服务商来说,下一场比拼的侧重点,更多的会在于对于产品以及产品供应链的质量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境内的客户以满足他们在医疗器械上的一系列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