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1月15日讯 2014年前,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市场还宛如一块“冰山模型”。该年3月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松口医疗器械外包运输和存储等相关业务,同时也对第三方服务商界定了相应的规范和义务。
如今这份管理办法已更新至2019年版,医疗器械经营市场也趋于进一步成熟。于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而言,这已然成为他们在万亿医疗器械蓝海杀出一条“血路”的绝好时机。
众多玩家们也嗅觉灵敏。在2019年进博会上,医疗器械展区在呈现众多高精尖产品的华丽阵势同时,一些“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也在服务贸易展区展示了其专业性和定制化的服务亮点。
这个看似位于医疗器械产业链边缘的服务型细分领域,其中的“门道”绝不止一个仓库、一条物流这么简单,而面积、温控、市场,也只是玩家们在赛道上领跑的基础要素。左边是“小而美”的行业特性,右边是尚属广阔的行业机会,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前方该如何走?
万亿医疗器械市场中的“小而美”
“医疗器械储运”包括医疗器械存储和运输两大步骤。业内对于医疗器械物流的定义为“在医疗器械供应链的架构下,依托信息技术、服务方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器械应用单位提供低价、便捷的综合物流服务。”而医疗器械存储,则是基于在物流服务基础上的配套服务。
医疗器械厂商将产品销售至终端医院,通常会经过代理商、经销商等渠道,而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器械的配送和存储。
以往,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会自行搭建仓库贮存,但重资产投入、繁多的器械类型存储要求以及专业的服务能力,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高墙。而乐于开放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则积极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仓储服务商进行合作。
一般来说,“储运不分家”。虽然搭建仓库属于重资产布局,但对于客户群体来说,存储+运输是密不可分的一整套供应链服务流程。行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计划切入仓储服务。
显然,他们盯上的是一片极具开发潜力、规模高达万亿的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4,450亿元,比2016年的3,700亿元增加了750亿元,增长率约为20.27%。在2019年后的五年,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预计在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空前的10767亿元。
此外,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市场中,药品和器械的消费占比保持在1:1左右,而纵观我国,目前这个比率大约是1:0.25,潜在的空间也给医疗物流市场预留巨大的想象力。
医疗器械储运作为医疗器械流通的环节之一,其市场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疗器械行业“亦步亦趋”。与之不同的是,尽管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在促进医疗器械储运渠道集中、降低医疗器械市场流通成本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在国内,这依然被看做是一个“小而美”的市场。
“深究原因,企业方暂时未能足够重视物流配送环节的合规性。”日邮物流医疗行业负责人侯寅刚对亿欧大健康记者表示,在部分的医疗器械产品中,产品价值偏低、运输要求偏宽松、在产品运输和存储环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少有委托专业的机构来进行储运。
除此之外,医疗器械储运也远不止简单的存放及配送,仓储是否合规、供应链体系是否完整、信息化程度是否高、追溯能力如何、是否支持温控等等,都是企业在完成这一流程时需必须要考虑的。
医疗器械上游企业在研发阶段已有不小的投入,如果要搭建上述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对于他们来说实则费时、费财、费力。秉承着第三方服务行业常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于是,“麦克风”开始交至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手中。
“狼多肉少”,“东”多“西”少
当然,欲入局这一市场并不那么容易,并非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有资格抢夺这块市场机会。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医疗器械的存储和配送,属于医疗器械经营范围,其中,《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GSP认证是硬性门槛。
2014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签发《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其中针对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和贮存相关标准进行了规定,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松绑。随后,北京、上海、湖北、河南等多地区即率先开启了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试点。
第三方服务的共性在于,能够优化供应链从而降低成本。而此前,医疗器械储运并无GSP规范和统一服务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低,致使市场一度处于非合规状态,无证经营的企业不胜枚举。在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行业,虽不能说“得资质者得天下”,但玩家们需要面临的残酷事实是——“无资质者不谈前路”。
根据侯寅刚透露,在整个上海地区,目前已经拿到GSP资质的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仅有不超过40家企业,但所有从事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的企业远则不止这些。
从医疗器械储运行业特性来看,除了上文提到的“狼”多“肉”少——入局者和市场需求不匹配,“东”多“西”少——地域分布不均也是一大显著特点。
根据国家局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万家,共有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1.1万家。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企业大多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超过40%的企业集中在华东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