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网10月18日讯 因持续性心房颤动伴慢心律,今年54岁的陈先生住进北京某医院。医生给他植入了一枚除颤仪,这个小小的进口除颤仪原价超过15万元,经招标采购省下2万多元。陈先生感叹:“现在耗材的‘水分’太大。”据统计,一年来,京津冀联合采购心内血管支架等六类耗材,价格平均下降15%,节约医用耗材费用约5.5亿元。
耗材采购全程公开,挤干的是价格“水分”,却挤不掉机制“水分”——医用耗材加成。长期以来,政府允许医院在耗材进价的基础上加收一定比例的提成,用来弥补医院的收入。为了获得更多提成收入,医生偏好高值耗材,耗材“水分”难挤干。
从6月15日起,北京市近3700所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平稳运行100多天。告别以耗材养医,真的能让医患双方都受益吗?
医疗耗材零加成
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与取消药品加成是一样的逻辑,就是切断医院扭曲的利益链条
深夜的北京儿童医院依然忙碌。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了一名急诊剖宫产新生儿。孩子出生后6小时发现黄疸,病情越来越重,后确诊为Rh溶血病,需要立即换血治疗。经过及时救治,患儿病情终于平稳。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主任黑明燕介绍,对比收费清单,从医用耗材变化来看,患儿用的血氧饱和度探头、输液留置针等费用有所下降,相比改革前减少65.6元。
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北京市近3700所医疗机构取消医用耗材加成,直接按采购价收费。此前,医院对500元以上的耗材按照进价的5%加价,500元以下的按照进价的10%加价。据统计,综合改革实施100多天以来,完成门急诊量6200多万人次,出院140多万人次。检验收入、卫生材料和药费占比分别下降0.3、0.9和1个百分点。医疗机构信息系统顺利切换运行,药品耗材供应稳定。
“取消医用耗材加成,与取消药品加成是一样的逻辑,就是切断医院扭曲的利益链条。”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公共经济学研究室主任王震分析,取消药品加成,药品占医疗费用比例逐年下降,但医用耗材尤其是高值耗材却快速增加,部分抵消了药品降价取得的成效,医药总费用仍在继续增长。不取消耗材加成,医生偏好选择价格高的耗材,医院获得更高的收益,最终由患者来埋单,造成医疗费用的虚高。取消耗材加成,目的是减少医院逐利的冲动。
北京市这次取消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价政策,是按照“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采购、一改善”“五个一”联动改革,即在取消耗材加成的同时,降低大型仪器设备开展的检验项目价格;提升中医、病理、精神、康复、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实施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和药品带量采购;改善医疗服务,加强综合监管。
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取消药品耗材加成、降低部分检验费用,就是让开药、使用医用耗材等环节不再给医疗机构带来额外利益。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医用耗材加价销售机制不复存在,医疗机构追求医用耗材收入的逐利机制将被破除。
医院亏空如何补
在给医院收入做“减法”的同时,公共财政应当做“加法”,对医院给予适当补贴
选择开放手术还是微创手术?
一道难题摆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脊柱二科主任杨克新面前。
13岁的小胖体重接近200斤,坐不住,走不了,没办法正常学习生活,问题出在腰椎上。小胖去过多家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因过度肥胖,微创手术难度大。医生建议做开放性手术,手术难度小,但患者创伤大、恢复慢,还影响今后的活动。对于像小胖这样的非医保患者,光一颗钛合金螺钉就得8000—9000元,加上其他内置固定物等材料费5万多元,整个手术费用大约6万元。而做微创治疗,手术操作难度大,但对患者来说,不仅伤口小,还能节约将近4万元的费用。杨克新仔细研究病情,反复讨论,权衡再三,决定采用微创手术。这样难度相当高的手术,更加考验医生的医术,最终在椎间孔镜下摘掉突出并骨化的髓核。手术很顺利,小胖1周后就出院了。
出院的小胖并不知道,让他少花钱、少受罪的手术,并没有给医院带来更多的收益。选择有利于病人难度更高的手术,医院反而少收入2000多元。
在杨克新看来,医疗服务定价“重物轻人”。例如,做腰椎手术,1个节段和3个节段所花费的时间不同,医生所承担的风险也不同,但收费却是一样,医生不是靠技术吃饭,而是靠高值耗材的加成生存,无法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取消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之后,劳务技术会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吗?王震分析,目前,医疗服务价格偏低,无法体现医生劳动价值。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就要改革医疗服务定价机制,形成合理的医生薪酬制度。
北京市卫健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说,北京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大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依然在沿用1999年制定的价格。随着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医疗服务的成本明显变化,20年前的价格水平已无法体现当下医疗服务的价值。
2017年开展医药分开改革时,北京市规范和调整435项医疗服务价格,只动了一小部分。本次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对6000余项医疗服务项目进行了调整规范。北京医学会成立31个工作组,组织全市70余家医院的300多名医学和管理专家直接参与。历经一年半的调查论证,研究形成规范的专家建议。
方案初步形成后,在3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多轮模拟测算,验证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此次改革的医疗服务价格有升有降,中医、病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上调,大型医用设备检验项目的价格降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既要补齐取消加成后医疗机构的亏空,还不能加重百姓的看病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