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不断优化公路管理。1994年,原交通部会同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在公路上设置通行费收费站(点)的规定》,规范收费站设置。2004年,国务院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全面规范收费公路建设、运营和管理工作。2009年,结合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我国启动实施了逐步有序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工作,累计减少收费公路15.05万公里,年减少收费约300亿元。2011年起,全国开展了为期1年的收费公路专项清理,基本取缔了违规设站、擅自提高标准等不合理收费。 世界银行对我国公路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大规模提高其道路资产基数”,“在构建现代化高标准的国家公路网、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促进社会团结方面,中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统筹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和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加快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费公路管理条例》修订出台,坚持和完善多渠道、多种方式融资建设公路的基本政策等。 农村公路的发展制度同样经历了升级优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路发展大体呈现为建设起步阶段(1949年—1977年)、加快发展阶段(1978年—2002年)、快速发展阶段(2003年—2013年)、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年以后)。 在这期间,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颁布,标志着我国公路建设开始进入依法治路的发展新时期。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筹集资金和工作监督的政府职责,“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养护管理格局初步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部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1月起实施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是交通运输部在公路养护管理领域的第一部规章。2015年5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将建设“四好农村路”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的核心任务。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机构运行经费及人员基本支出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部署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四好农村路”建设中管好、护好的短板问题,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交通强国建设,服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年底,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将全部通硬化路。 制度推陈出新,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修到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家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为过去,“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变成现实。 科技创新 敢为人先 日日精进 横贯山东省东西、客货运输最繁忙的“黄金通道”——济青高速公路,其改扩建工程主线上面层摊铺全部应用沥青路面全幅无缝成型技术。四车道18.75米宽的全断面单机,能整幅一次摊铺,实现“横向一字坡、纵向无接缝”。 221天,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创造世界纪录;33个8万吨的巨型混凝土管节在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制定120年的设计标准,打破通常的“百年惯例”,突破海上桥梁工程极限;建设全球第一条智能化钢箱梁板单元生产线……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从“新”出发,勇攀高峰。 …… 从追赶到并跑到领跑,创新是不断递进的旋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筑路、建桥技术的每一次精进、每一次创新、每一次跨越,都饱含着交通人辛勤付出的汗水,都蕴含着中华儿女的睿智与胆略。 经过多年的科技攻关,我国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公路领域设计和施工水平“日日新”。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已在公路设计中普遍应用,遥感、航测等先进技术在公路勘测中也有多年的实践,GPS、GIS、航测遥感技术集成设计已经投入使用。 ——软土地基综合处理技术、改性沥青、防滑路面、复合式路面、环氧沥青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技术、交通工程技术、深水大跨径桥梁建设技术,以及大型压实机械、摊铺机械、拌和设备等一大批施工机械和现代化的检测、试验设备已在重点工程中应用。 这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对推动我国公路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提供了重要支撑。 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公路交通科技领域重点围绕修建高速公路和汽车专用一、二级公路开展科技攻关。技术人员初步研究和掌握了高等级公路路线和桥梁设计、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路桥质量检测评价、高速公路交通控制方法等,为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急需的、适用的先进成套技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等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结构形式。 积跬步致千里,公路交通发展在传承中创新。 第二代冻土科研人员的代表、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总经理汪双杰说:“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探寻高原冻土的奥秘。它什么条件下会融化,一年四季如何变化,多年来是什么变化趋势,能不能在冻土上修沥青路甚至高速公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每揭开一层它的神秘面纱,我国的冻土公路技术就前进一步。” 正是在前辈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人类筑路史上有了第一条穿越高原冻土区的二级公路。1985年后,青藏公路实现了全线铺筑沥青路面。汪双杰说,冻土研究薪火相传50多年,这片“冻土”成为科研的“热土”,青藏高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第三极。 改革开放春风吹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国公路建养、桥梁建养、隧道建设、运输服务等领域技术创新迅速发展。群众出行不光有了更多的路线选择,还走得更舒适、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