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沧桑巨变,弹指一挥间。伴随着新中国成长,交通运输事业有力脉动——公路成网、铁路密布、高铁飞驰、巨轮远航、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 在没有路的地方,探出一条新路!在历史的考卷上,写下奋进的答案。 当下,放眼全国,一个干支衔接、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已经形成。它不光是支撑人流、车流、物流移动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网,还成为我们伟大祖国版图上的动脉血管,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出行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关键支撑。 科学规划:路网密布 畅行通达 俯瞰祖国大地,484.65万公里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公路50.48公里。 时间的指针向前拨70年,那时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08万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土地上仅有公路0.84公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11万筑路大军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流,越巍峨昆仑,五易寒暑,修筑了青藏、川藏公路,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然而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公路发展都十分缓慢,宛如“枯树枝”,经济干线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国家干线公路网划定工作启动。经过3年研究,原国家计委、经委和交通部于1981年11月发出《关于划定国家干线公路网的通知》,把以首都为中心,连接各省(区、市)、各大军区、重要大中城市、港站枢纽、工农业基地等的主要干线公路划定为国家干线公路,总里程近11万公里。 新中国第一次有了相对完善的路网体系,有效引导了中央和地方公路建设投资方向,为集中建设国家干线公路奠定了基础。 经过10年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的成倍增长,给交通运输带来了巨大压力。那时,公路通车里程短,省际“断头路”普遍,全国人均公路长度不到8厘米,约合1根火柴棒。 1988年9月,“三主”(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规划诞生。对公路主骨架,原交通部党组定名为“国道主干线系统”。1993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正式发布实施。“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总里程约3.5万公里,覆盖了当时全国所有人口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和93%的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 1988年,沪嘉高速公路通车,我国大陆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随后,沈大、京津塘、济青等高速公路相继贯通。1999年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高速公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我国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1年起,在总结评估“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原交通部开始组织研究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方案。200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规模约8.5万公里,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线和18条东西横线组成,简称“7918”网。 “从1981年到2004年,三个国家级公路规划的出台,相隔时间差不多都是10年。这也许是巧合,但从中可以看出,公路网规划发展的节奏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吻合。”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说。 2007年年底,历经15年奋斗,承载着几代交通人梦想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提前基本贯通。2013年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0.44万公里,突破10万大关。 一段段记录,一个个里程碑。 我国公路发展也于2013年掀开新篇章。当年,《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获国务院批准,总规模约40万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公路网不断补“断头”、填“空白”、畅“动脉”,原“7918”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国省干线公路连接了全国县级及以上行政区。 主干路网成形,城镇经济社会发展驶上快车道,不少农村却因为“家门口最后几里路”的问题,享受不到交通运输发展的成果。 要想富,先修路。2000年8月,原交通部提出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然而,到2002年年底,全国仍有5.7万余个建制村没有通公路,已通的公路,有许多也是崎岖不平的砂石路。 从2003年起,原交通部党组决定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车购税投资力度。2003年、2004年,全国共建成农村硬化路19.2万公里,超过1949年至2002年间农村硬化路建设的总和。2005年,我国农村公路史上第一个国家级专项建设规划——《全国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正式发布,提出了21世纪前20年农村公路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交通运输部门强化顶层设计、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截至2018年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04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3.4%。全国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今明两年将分别达到100%。乡村邮政快递网络不断完善,全国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99.83%。 如今,一条条“四好农村路”让农业更繁荣、农村更美丽、农民更富足。 在规划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公路路网规模、技术等级、通达深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公路密度均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倍,14.26万公里高速公路如同大动脉为经济社会发展输入不竭动力,404万公里农村公路“毛细血管”成为民生路、产业路、致富路。 制度创新 蹄疾步稳 纵深推进 公路交通的大发展,制度创新是重要一环。 中国在推进公路交通发展中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和举措,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世界银行2006年举办的主题为“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世界发展经济学年会,把中国的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发展作为成功案例,推荐给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 在公路制度创新方面,以“公路收费”为代表的新制度的引入,有力促进了公路交通供给的迅速扩大。 “公路发展最重要的是有好的政策。”原交通部副部长胡希捷表示,198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三项政策奠定了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征收车辆购置附加费(现改为车购税),作为公路建设专项资金;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增加的收入用于公路新建和改建;允许利用贷款或集资修建高等级公路、大型桥隧,收取通行费还贷。 公路发展打破了单纯依靠财政投入的体制束缚,形成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的投融资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积极性,大大加快了公路建设步伐。 截至1984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92.67万公里。34年之后的2018年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84.65万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达到64.78万公里,分别是1984年的5.23倍和34.06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