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疫情风险并没有消退,由于没有对足够多的人群进行测试,实际上无法了解病毒传染性,实际感染率,及无症状感染者比例等真实情况,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被感染。在疫苗问世之前,整个社会都要与病毒共存。经济的放开将伴随着疫情的长期防控。 欧美各国面对疫情防控政策在延缓和遏制之间的摇摆正是“放开”管控的风险点。英国和美国抗疫早期都采取延缓策略,即通过感染病例居家隔离等最低措施减缓但不阻止流行病传播,在一系列的研究报告指出只采用延缓策略会大幅突破医疗系统负载,造成很高的病死率后(Baldwin and Mauro, 2020;Ferguson et al.,2020),英国和美国政府被迫转向抑制策略,通过关闭封城等严格举措逆转疫情增长,希望短时间内将病例数降至低水平,但是已经错过了抗疫的早期窗口,随后发生确诊病例数量指数发展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贸然放开,疫情再次爆发的风险非常高。 一、 建立我国全面恢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精准抗疫系统 我国在全面放开经济活动有独特优势,但欧美各国先后启动复工政策的新的外部环境对我国已经开始的复工和继续抗疫提出了新的和严峻的挑战。为抵御外来疫情输入,防止疫情第二次复发,营造卫生安全的环境让企业和居民能全面参加经济和社会活动,我们需要构建和完善全面恢复经济活动的精准抗疫系统。 (一)我国进入抗疫与复工共存新阶段 疫情直接冲击消费和总需求,但第二产业下降幅度大于第三产业显示了疫情和停工对制造业产业链和企业的冲击更大。 中央很早就注意到了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从2月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动复工,包括货币政策提供市场和企业流动性,财政政策减少企业经营成本,商业政策推动物流启动,投资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习近平,2020)。 国家和地方政策协调发力,积极落地,最小化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极大地保障和推动了复工复产进度,将经济反弹时间提前。抗疫和复工就这样交织在一起。 要全面推进经济增长,就需要全面放开“封城”让居民生活和社会活动回归正常,从而推进经济生活回归正常。继续抗疫也是必须的,构建新型可持续的公共卫生安全网,确保居民健康安全成为抗疫新阶段的重点。 在湖北和武汉的抗疫中,中央直接指挥,集中全国资源,从检测、追踪、治疗、隔离、小区管理、城乡交通管理,到组织人员、信息、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调配系统,实现了短时期内控制疫情发展的奇迹。 但各个省市发展很不平衡, 最近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案例表明各地区都需要抓紧构建同样的有地方特点的公共卫生安全体系。这是目前我国经济全面放开的重中之重。 (二)严控输入风险 当中国境内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时,境外输入疫情成为中国抗疫的主要风险。鉴于境外疫情仍然不断攀升,境外疫情继续波浪性爆发,建立边境口岸抗疫体系是严控疫情输入风险的重中之重。需要注重补充周边医院医护和社区力量建设,各省市地方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检测和隔离措施,共同构成输入疫情防控的防线。国际航运、陆地和水路边境口岸临近城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流程长,在边境管控制度逐步放开之前,针对其中的漏洞和风险点,建立强有力的边境防控体系对于长期防控效果意义重大。加强制定应急预案、优化汇报决策机制、精细化流程管控、隔离场所规划、人员及检测资源补充等,有利于科学化体系化降低境外疫情输入风险,配合经济恢复尽早实现航运、陆运和水运的动态开放。 (三)扩大检测范围,完善和构建检测,流调、追踪,隔离一体化体系 检测,流调、追踪,隔离是精准抗疫最重要的核心环节。在尚未研制出有效且安全的疫苗之前,快速且结果可靠的大规模检测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也是解除社交隔离措施的先决条件。这次疫情中,我国在武汉和其他地区都迅速建立了检测、流调、追踪和隔离的系统,但各地发展不平衡,要抓住时间窗口把这一套系统制度化、科技化。 可以预测,在未来持续数月甚至经年的时期内,全面经济恢复将与或严格或宽松间来回切换的防控措施共存,直至疫苗使得人们具有群体免疫力,经济生活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在此之前,需要建立对重点区域,重点部门,重点产业全面筛查检测的理念,加快构建早期发现与社会监测体系。 病毒短期内不会消失,新常态下的经济运行需要以公众安全健康为前提,由于对病毒规律的未知产生不确定,在疫苗问世之前,对于二次疫情的防控准备是一场持久战。 二、 构建面向未来的公共卫生安全网 抗疫和复工将中长期并存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现实,构建既抗疫又同时放开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公共卫生安全网成为当下抗疫下半场的重中之重。我们要利用当下的时间窗口,建立起“抗疫和复工中长期并存”的公共卫生安全网,以保障放开和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可能的下一波疫情爆发时不采取全面封锁措施且有效控制疫情,实现抗疫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一)建立疫情、抗疫系统的统一信息平台 公开透明及时的信息传递在抗疫加复工的各个环节具有关键作用,疫情期间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分别组织卫健委、海关、民航、外交部、财政部、央行、商务部、工信部等数十家政府部门,每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和数据,极大地增加了信息透明化和公开化。借助这良好的合作机制,应尽快组织建立疫情相关资讯统一平台,推动我国打破政府部门间壁垒、公私机构壁垒,整合大数据公共平台,实现不同政府机构、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政府与民间机构间的大数据信息共享,最大化信息利用效率,助力抗疫信息透明与共享,夯实常态化抗疫机制的数字和信息基础。 (二)加快加强构设新时代公共卫生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