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北京

旗下栏目: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辽宁 吉林 上海 江苏 浙江

朱民:各国刺激政策空间枯竭 全球进入抗疫复工并存新阶段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7
摘要: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朱民、潘柳、张娓婉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续以指数和波浪式爆发,封锁措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冲击,全球经济萎缩,各国面临着抗疫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朱民、潘柳、张娓婉

  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持续以指数和波浪式爆发,封锁措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冲击,全球经济萎缩,各国面临着抗疫情和保经济的艰难选择。在有效药物和疫苗问世之前,经济的放开必然伴随着疫情的长期防控。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是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恢复的平衡,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全面放开居民和社会活动的同时,要抓紧利用当下已经创造的时间窗口,构建面向未来的新型可持续的公共卫生安全网,严控输入风险,扩大检测范围,完善和构建检测,流调、追踪,隔离一体化体系,以实现精准抗疫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朱民:各国刺激政策空间枯竭 全球进入抗疫复工并存新阶段

  一、   新冠疫情还在全球持续蔓延

  (一)全球疫情波浪式持续发展

  3月6日起中国境内新冠疫情在严格举措和迅速行动下得到控制,但海外疫情却开始指数爆发。欧洲各国从3月中开始先后“封城”落实程度不一,整体疫情的有效控制至少还需要2个月的时间,要到今年6月份才可能达到整体控制。美国从3月底才开始“封城”,各州执行标准和实施力度不一,持续的波浪型发展,使得美国疫情的要到6-7月份以后才能得到初步控制。

  欧美国家目前和未来一个时期都面临的疫情发展时间长且确诊平台居高不下的局面,以及疫情向非洲、南亚和拉美的蔓延和爆发,给全球疫情潜在的第二波卷土重来提供了基础,出现在欧洲、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发生全球第二波疫情大爆发的可能。从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来看,第二波疫情的死亡人数远远超过第一波。整体上,我们仍然面临疫情蔓延的高度不确定,全球抗疫形势仍然非常严峻。而疫情时间的延伸也给经济恢复和正常社会生活恢复带来巨大压力。

  (二)特效药和疫苗研制仍然面临不确定性

  全球疫情发展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并覆盖相当广地域,与此相对应的是疫苗和特效药的研发仍然面临不确定性。疫情的根本控制需要迅速研发出治疗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药和疫苗,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国都迅速进入对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制流程,但研发环节同样面临层层困难和挑战。

  对于适合大规模接种的疫苗进展,全球医学专家认为12到18个月的时间已经是相当乐观的估计。当前针对新冠肺炎的疫苗研究都尚未进入耗时更长的临床III期大规模测试疫苗有效性阶段,即使全球统筹,广泛合作,争分夺秒加快疫苗研发和生产的进度,在各期试验结果良好,失败率最小的情况下,最快也要等到2021年春季疫苗上市,而届时疫苗的实际防护率、不良反应,以及病毒的变异情况等因素还会增加实际效用的不确定性。

  一、   经济压力导致封锁限制逐步取消,全球进入抗疫和复工并存新阶段

  (一)经济冲击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大萧条担忧日增

  封锁等遏制措施的实施通过控制平缓疫情发展曲线,有效地阻止大流行病的快速传播,代价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暂停。我在3月19日的文章中写道,综合数据和模型,我们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为-2%,全球贸易增长为-15%,疫情地经济冲击远远超过2008年地金融危机。(朱民,2020a)。4月1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体带来了高昂的成本,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全球贸易萎缩11%。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及发展中经济体同时面临经济危机,造成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IMF预测大流行病对2020年和2021年全球GDP的累计损失可达9万亿美元(IMF,2020),而桥水基金认为全球封锁措施对公司的影响带来多米诺效应,会冲击收入端及家庭、企业、央行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预测全球经济因新冠肺炎疫情损失将前所未有地高达2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23%( Jensen et al., 2020)。

  从国家看,新冠疫情及各国封锁措施对生产、消费和信心的直接影响在短期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冲击。由于封锁措施持续时间和执行程度的不确定,封锁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尚未见顶。OECD根据封锁措施对所涉及部门的直接影响初步估计,许多经济体的产出水平会下降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消费者支出则下降约三分之一。严格的封城措施每增加一个月,产出下降的水平相当于损失年度GDP两个百分点,后续影响一个百分点,累计三个百分点(OECD, 2020)。这和中国第一季度GDP缩水6.8%基本相符,如果封城停产持续三个月,GDP可能会比原本降低6-10个百分点。

  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冲击,经济衰退已然突显,对是否会继续走向大萧条的担忧日益增长。衰退与萧条的区别关键在于经济萎缩的时长,1929-1931年大萧条期间美国经济长期负增长,连续萎缩时间长达43个月。欧美疫情在3月中旬爆发并陆续采取封锁措施,可以预见第二季度受到的冲击会比第一季度更严重,将导致连续两个季度的经济萎缩。如果全球疫情不能在三个月内得到有效控制,尽快将经济拉回平均增长水平,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大规模破产,对消费、贸易、就业等产生巨大影响,而最终演变成大萧条的担忧也会大幅增加(朱民,2020b)。

  (二)刺激经济,各国政策空间枯竭

  全力阻止经济滑向大萧条的关键在于提供政策刺激经济,支持维护中小企业度过衰退期。但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不同,今天各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都十分有限,政府债务高企,利率已至低位。各国政府常年赤字,进一步限制了政府加大财政政策的空间。货币政策同样极为有限。

朱民:各国刺激政策空间枯竭 全球进入抗疫复工并存新阶段

  疫情防控期间,各国推出了空前的经济干预措施、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及紧急救助补助计划。但2020年经济依然面临巨大下行压力,过度刺激政策对后续经济活动的潜在影响也难以预计。能否从受疫情重创的停滞状态中恢复,并实现经济快速反弹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取决于全球合作抗疫的速度和力度,也取决于各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政策和抗疫政策的权衡制定。

  (三)经济压力急剧上升,复工成为主线

  疫情并没有完全控制,在衡量医疗负载能力的基础上,欧美各国开始制定复工时间表,考虑逐步取消封锁措施,分阶段重新放开市场,谨慎平衡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其实封锁限制措施对经济增长的中期恢复的影响也并非单向的,MIT学者通过研究1918年西班牙流感对美国的冲击,发现封锁限制更早实施或实施更久的城市在疫情后经济恢复速度更快(Correia et al.,2020)。但目前看,疫情的经济冲击已经接近冲破现有就业、财政和社会稳定的边界,对重现1930年大萧条的担忧,在保经济和防疫情的艰难衡量中,欧美各国政策转向,选择开放“封城”, 开始把防疫策略从“围堵”转向“缓疫”逐渐恢复经济和社会正常活动。预计进入5月后大多数欧美国家都会逐步开放,社会经济活动缓慢复活,全球进入抗疫与管制和恢复经济与社会活动共存的新阶段。

  (四)艰难的选择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