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武汉疫情和“非典”疫情均具有短期性、局部性和暂时性等特征,因此本文的分析视角尽可能从短期出发,并充分借鉴2003年的经验,以供参考。 一、本次武汉疫情的影响将会大于2003年的非典 由于2003年与2020年的这两次疫情均始于中国春节之际(“非典”疫情在5.1前后集中爆发),且在病源、传播途径、潜伏期以及易感人群等维度上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因此2003年对2020年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2020年确认人数超过2003年基本是确定无疑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的大陆确诊人数已经接近“非典”时期,且按照当前发展趋势,确诊人数超过2003年将有极大可能,当然这也意味着大规模增加的可能性在逐步降低。同时2003年的“非典”疫情主要始于广东和香港等南部地区,而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始于长江中游核心城市武汉,考虑到目前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产业的互联互通程度远非2003年可比,因此继续扩散以及没有被发现的病例应该仍有很多,且影响和严重程度会明显大于2003年。 (二)2003年“非典”疫情持续6个月,2020年呢? 2003年的“非典”疫情从2002年12月一直持续至2003年6月,直至2003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取消对北京的旅行限制建议并把北京从“非典”疫区名单上除名,“非典”疫情才算告一段落。不过从后续的分析来看,2003年的非典疫情高发期主要集中于2003年的4月26日至5月20日这一段时期(持续时间近一个月),当时我国内地累计非典病死率从4.40%上升至5.60%。因此如果对比2003年,则意味着目前很有可能正处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发期,当然也意味着疫情可能没那么快结束。 (三)2020年与2003年外围环境对比 在外围环境上,2020年与2003年也有诸多的可对比之处: 1、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2020年1月份美国和伊朗冲突爆发,同时近期叙利亚问题也有所升级。 2、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2020年1月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正式签署,同时中国第二次入世的趋势亦非常明确。 3、2003年发达国家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将基准利率调降至历史新低。2020年虽然没有2019年那么夸张,但货币宽松的基调仍在延续。 (四)2020年与2003年内部环境对比 在内部环境上,2020年与2003年同样有一些可比和不同之处: 1、2003年上半年正是周小川刚刚出任央行行长(2002年12月)和尚福林出任证监会主席之际,同时也是人民币汇率正被WTO密切关注之时(2005年G7正式逼迫人民币升值)。 此外,2003年6月13日央行发布收紧房地产的相关政策《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121号文),2003年9月央行正式开启上调准备金率的进程,并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新一轮利率市场化进程。 2、2020年我国仍处于新一轮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同时人民币汇率似有重新进入升值通道的态势。不过与2003年不同的时,目前货币政策正处于宽松期,即LPR新报价机制正引导贷款利率趋于下行,而存款准备金率也在继续下行并正逐步向2003年的低点靠拢。 3、2003年正处于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银行业黄金十年的开启之年,2003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率高达20%(部分甚至达到30-40%),同时一些券商、信托等均在这一时期面临集体性行业整顿和重塑的新环境。对比2003年,2020年也呈现出类似的特征,即同样呈现处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时期,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同样引起市场和监管部门的关注。 二、武汉疫情对政策层面的影响 (一)监管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人群和行业有所倾斜 2003年“非典”疫情时,正是银监会脱离央行刚刚成立的阶段(成立于2003年4月25日),当时银监会还未正式履职,因此从政策层面来看,监管政策层面主要源于央行。不过对于2020年的武汉疫情,监管政策层面主要体现在银保监会发布的10号文上。具体来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领域: 1、支持线上交易与结算,这更加体现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重要性和趋势性。 2、加大对疫情地区的金融服务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