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大数据智能化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两江新区作为重庆最重要的一个经济板块,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有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当中,占据全市六成以上产能规模的汽车产业,无疑是观察两江新区发展含金量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档口,拥有50多年历史沉淀的中国汽研,植根新区宏大的汽车产业格局,在实现“里程碑”式自我跨越同时,也为西部地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一份深刻的现实意义。 投资5亿建成世界一流汽车风洞 2019年6月28日,重庆两江新区。位于礼嘉的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研)总部基地,现场200多名政府、行业机构、企业及媒体人士共同见证了一个重要时刻:中国汽研投资5.5亿元建设的汽车风洞项目正式落成。 作为中国汽研风动中心负责人,王勇回顾说:“从2014年启动调研、2015年完成设计、2016年开始建设,至今历时5年时间。建设团队沐风栉雨、团结协作,一路携手走到今天……‘御风而行、洞见未来’的筑梦之旅迎来了新起点!” 这个总占地面积9072平方米的项目,主体工程是一座空气动力学—声学风洞(AAWT)和一座汽车环境风洞(CWT),配备高低温环境舱、五轴联动数控加工中心和高性能仿真计算平台等设施,其技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所谓“一流”,该空气动力学—声学风洞的轴流式风机系统,功率为4000千瓦左右,最高风速可达250千米/小时,叶片采用18片碳纤维叶片,直径达9米。其极高的控制精度和效率,直接对标德国梅赛德斯—奔驰于2013年投用的汽车风洞。 经过一系列消声处理,在140千米/小时的风速下,中国汽研空气动力学—声学风洞的背景噪声仅为58分贝,完全可以满足汽车气动噪声的测量需求。 而在汽车环境风洞中,降雨、降雪、高温、低温、日照、结冰等一年四季气候环境,都能得到精确模拟,温度模拟范围可达-40℃—60℃。 为了在风洞中实现阳光模拟,中国汽研汽车环境风洞测试段顶部配置了一套全光谱的阳光模拟系统,每个灯源都有独立的电源和控制系统,以实现光照的精准控制;同时,在每个独立灯源上集成有网状挡板和遮光挡板,用于模拟车辆在乌云条件下低照射强度环境和通过隧道时的无照射环境。 这个风洞还能“下雨”。为了在风洞中实现降雨模拟,中国汽研汽车环境风洞的喷口安装了喷枪,根据不同雨量大小设定,喷枪会喷出相应大小的雨滴,雨滴随喷口气流吹向测试车辆从而形成降雨,小雨、中雨、暴雨等不同级别的真实降雨都可模拟。 “下雪”也是它的技能之一。风洞的喷口安置了喷枪,喷枪能根据所需雪量的大小喷出夹带水滴的高压气体,在风洞流道内温度达到-10℃以下时凝结成冰粒,从而在试验车辆前方形成降雪,雪量大小、降雪时间都可自由控制。 汽车环境风洞就是一个浓缩的四季,可模拟各种实际气候环境,如降雨、降雪、高温、低温、日照、结冰等,可用于汽车整车发动机热管理、空调系统、汽车水管理等汽车热力学开发任务。整车及零部件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检验,过去这类试验只能选择在吐鲁番、漠河等满足特殊气候环境要求的地域进行,相当耗费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而通过风洞,此类试验不仅可大大节约研发时间和经济成本,数据也更加准确。所谓“稀缺”,在中国汽研重庆风洞项目之前,国内真正意义同时拥有这两种风洞设备的独立第三方汽车风洞测试和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仅同济大学一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作为汽车研发环节中的四大战略性基础装备之一,风洞试验室一直是稀缺资源。事实上,汽车制造企业开发一种新车型,必须要做几百甚至上千小时的试验,以确保汽车设计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节能性。其中,除风噪、风阻等重点环节,还对车辆在各种恶劣自然条件下的“抗压能力”有较高要求——如果有一种设备能把地球上的各种环境气候都模拟出来,那将给新车研发节省大量路试的时间,试验结果数据亦更加精准可靠。 伴随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时,也引领着消费者升级。新的发展阶段对安全、节能、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与汽车空气动力学、声学、热力学性能有直接关系,是汽车技术的热点和创意点,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产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硬技术”。 而目前作为一项非国家强制性测试,市场上具备汽车风洞试验能力的机构寥寥无几、收费高昂,堪称汽车研发中“最烧钱”的试验。一些汽车从业者注意到,眼下天津另有一家企业也在谋划类似项目。这样一来,包括中国汽研风洞在内,国内就将拥有3家独立第三方风洞测试和技术研发服务平台,这将有效缓解国内汽车风洞测试资源紧张、选项严重匮乏的局面。市场竞争一旦产生,收费也就有了议价空间,对车企而言无疑是利好,传递到市场终端,消费者也能直接受益。 风雨兼程跨越半个多世纪 中国汽研总部基地郁郁葱葱。办公大楼红砖灰瓦,试验基地简单质朴,感观上更像是一所高校。 四次搬迁,两次改制。应该说,自新基地2013年10月建成投用,中国汽研在与两江新区“交融”同时,也真正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65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来自长春的113名技术骨干会师西南宜宾市金沙江畔,创建了重型汽车研究所(汽研所)。 建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宜宾落户不久,汽研所便根据国家“三线建设”安排迁至重庆小龙坎,1966年又辗转到重庆大足双路附近的山区,与四川汽车制造厂同址建设。建设初期条件相当艰苦,‘喝着稻田水,睡着干打垒’是工作环境的真实写照。当时汽研所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再生活’。也正是靠着这股艰苦创业的热情,汽研所完成了“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国防建设交予的使命和任务,实现了三次技术引进,并完成国产化的转化—— 重庆汽研所建所后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即中法建交背景下,引进消化吸收法国贝利埃的重型军用汽车技术。1965年6月3日,法国贝利埃公司与重庆汽研所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汽研所先后派人员至贝利埃公司验收图纸资料和实习考察。1966年,根据测绘图纸和国产化图纸试制的第一辆CQ260型军用越野车正式问世。 1971年,在CQ260基础上改型为CQ261的重型军用车试制成功。国庆35周年时,它满载着中国汽研和生产厂职工们的喜悦,威风凛凛地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1978年11月,国家对汽车行业作出“可以合资,不但轿车可以,重型车也可以”的指示。从此,汽车行业纷纷开始积极谋求引进技术和资金,并开始组建合资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