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行情

旗下栏目: 新车 导购 行情 养护

新能源汽车步入后补贴时代 中国企业如何破局?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7-07
摘要:在此之前的6月26日,为期3个月的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过渡期已正式结束,这也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正逐渐从政策驱动转为市场驱动,相关各界不安情绪也再次袭来。

面对全新的考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步发展也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趋于疲软的背景之下。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球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售84.14万辆,同比增长52%,增速较前两年大幅回落。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失速”的大环境下,中国新能源汽车又该如何破局?

1.后补贴时代,新能源汽车高增长还将持续?

首先来说说,随着补贴过渡期的正式结束,我国新能源汽车也开始面临涨价压力。有分析指出,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幅度可能达到70%,按此测算,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将普遍上涨2万元以上。即便有专家指出这一成本上升问题将不会有消费者买单,但大多数新能源汽车品牌都有一个共识:过渡期后补贴退坡,车企的成本增加过多很难全部承担。

换句话说,未来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似乎已成不争的事实,这又是否会对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带来较大的压力?

实际上,在本次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就重申了“我国新能源汽车预计2020年实现年产销规模200万辆”的目标,这一目标也意味着,未来两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仍将保持超25%的年均增幅。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的市场也依旧保持“火爆”:今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万辆和46.4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46%和41.5%。

对于未来补贴退坡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走向,业内人士则表现得更加乐观。比如,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在此次大会上就表示,新能源产业长期趋势向好,目前仍是机会大于挑战,并预计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会出现40%的增速,比亚迪则将实现70%-80%的增幅。

但如今,我国新能源市场已经跨入了后补贴时代,新能源产业也将逐渐走向真正的“弱肉强食”的竞争中去。面对竞争中的挑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该如何破局?对此,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也在大会上指出,这需要国家和企业等方面共同行动——国家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超前性、可持续性,推动公共领域切换新能源汽车;企业则要回归初心,聚焦用户产品、服务体验。

其实,此次大会就已经释放出了一个很好的风向:尽管补贴逐步退出,但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引导力度并未放松。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而言,补贴退坡也定将倒逼着新能源汽车加快升级,低端产品将面临淘汰,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已成为必然,更具体来说,在这场愈发激烈的突围战中,最关键的一环又是什么?

2.动力电池产业将成破局之钥?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是核心技术的关键动力部件,更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动力电池的供应情况直接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整车成本。一般情况下,一款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成本会占到整车成本的40%。在补贴退坡导致新能源汽车成本上升的当前,动力电池也必然成为解决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直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寿命和性能。随着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2018年已发生的电动汽车起火事件超过40起,这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个警示:安全才是事关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第一要务。

因此,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要在后补贴时代下实现破局,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当前,我国动力电池行业格局正发生剧烈的变化。

(1)行业内部集中度空前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共计41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上个月环比减少2家,而较去年同期的61家大幅减少20家。其中,动力电池产业产量排名前三名的企业共生产7.5GWh,占比75.6%;前五名的企业则供给生产8.4GWh,占比84.8%。可见,当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头部效应依旧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下游整车企业压价,动力电池行业差异化发展将更加明显,集中化程度也将更高。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就以从上一年的135家骤减至90家,有业内人士就分析,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产业链整合加速,预计到2020年,动力电池企业的数量进一步缩水,80%以上的企业将面临淘汰。

(2)日韩企业卷土重来

6月24日,被称为“白名单”的动力电池企业目录被正式废止——该名单此前是为了引导和规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健康发展。

2015年3月,国家制定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即“白名单”),并要求电池企业在线进行申报。最终,四批共计57家的电池企业入选“白名单”企业目录,其中包括宁德时代、沃特玛、天津力神、国轩高科等国内知名电池企业。

不过,这份被解读为扶持本土电池企业的“白名单”,对外资电池企业来说,却是“噩耗”般的存在。因为类似三星、LG、松下等日韩电池巨头却始终未能进入目录,而这份名单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土电池企业的发展壮大赢得了时间。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总装机量为56.89GWh,同比增长56%,是日本的2.4倍、韩国的3.6倍,产销量占据全球“半壁江山”。其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个企业的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总和达到61%。

反过来说,“白名单”如今已完成了使命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也意味着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市场将正式向外资电池供应商开放,同时也将让国内电池企业面对外来力量的冲击,甚至可以说,国内动力电池领域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厮杀高潮。

从目前的全球竞争格局来看,动力电池70%以上的市场份额集中在中、日、韩三国手中。国际电池行业专业市场调查公司SNEResearch的信息显示,2018年,世界电动汽车用电池出货量为109.8GWh,较上年同比增长83%。

其中,我国的宁德时代以23%的市占率居于全球首位,紧随其后的松下(日本)市占率则为21.9%,随后依次是比亚迪(中国)占比12.8%、LG化学(韩国)占比10.2%、三星SDI(韩国)占比5.5%,而前5家电池企业的供货量占全球总量的73%。

显然,中日韩三国的动力电池企业在这场追逐赛中正咬得十分焦灼,而暂且落后的日韩电池企业更是频频加大动作。

过去一年里,LG化学、三星SDI和SKI这三家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均宣布追加投资以及产能的计划,计划投资规模将超过10万亿韩元(约587.38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截至2018年底,这三大韩系动力电池巨头企业在全球的订单额达到175万亿韩元,已顺利超过韩国半导体芯片产业。

不仅韩企加快动力电池的布局,日企也同样如此。今年1月,松下就与丰田汽车计划成立一家车载电池合资公司,共同研发、生产电动汽车电池,这一“联手”也将为双方进一步扩张全球版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