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公司记者来到位于合肥市西二环与望江西路交口和一花园小区西门外一处充电站,发现近30个充电桩车位大多被燃油车占据,且充电设备损坏严重,基本处于废弃状态;附近另一处位于十里店路与创业大道交口的公园道一号小区门口,仅有的6个新能源汽车专用车位也全部被燃油车“侵占”。 对于充电桩资源闲置或者浪费的情况,专注该领域十余年的陈滋健有自己的一番见解:“这是‘跑马圈地’的必然现象。此前很多充电桩运营商想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桩拿补贴或圈资源,而对于实际充电需求考虑甚少。即使是‘损坏的充电桩’也是他们的‘资产’,而这些‘资产’,则是其获得投资的筹码。作为央企的国家电网公司,以极低的投资回报率和极长的投资回收期在高速主干网进行充电设施战略投资,实际上是设置了门槛,抢占地盘,社会资本很难进入。” “空闲的桩,是常态。”陈滋健对未来充电桩的利用率仍不乐观。但他也同时表示,必须促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配电网的协调发展,构建“车、桩、网”智慧互联的平台,才能减少桩的闲置,最终从根本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除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外,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受众结构问题亦日益凸显。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终端销售大部分都是对公的,比如公交车、网约车、出租车,私人购买的还不算很多。”一位新能源汽车行业销售人员如是说道。 安徽省经信厅相关人士告诉e公司记者:“在新能源推广过程中,我们主要还是先推公共领域。现在全省每年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新能源车配比平均已超70%。” 问题在于,公共领域终有饱和之日,客户渗透率仍是摆在普及新能源汽车面前的一座大山。 独立汽车分析师张翔告诉e公司记者,2019年的数据显示,购买新能源车的车主中,60%都是公共、公务或营运车辆,只有40%左右的销量是私家车主贡献的。尤其在不限牌的城市,民众购买新能源车的刚需不明显。 “目前安徽所有地市都不限牌,燃油车降价、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再加上油价又在降,同等价位下,燃油车优势明显。”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动过买新能源车的念头,后来算了一笔账,在目前的油价水平下,发现一年也省不了多少钱,而且新能源车二手残值率太低,最终还是放弃了购买。 一线心声:技术和人才是“良药”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发现,在大量采访了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一线人士后发现,人才与技术的短缺,是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障碍。 锐能科技副总经理吉祥告诉e公司记者:“新能源汽车还是要聚焦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的核心技术,一方面把技术做扎实,另一方面要鼓励创新,而不是搞恶性竞争,造成劣币驱逐良币。近两年我明显感觉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对电控这块的关心和支持力度变小了,感觉电池相关技术创新已经差不多了,其实这方面需要改进的空间还很大。” 新能源汽车巨头特斯拉和比亚迪因技术方面的创新获得市场极大认可。特斯拉以“科技感”闻名,其优秀的BMS和自动驾驶技术,使得特斯拉在电池续航、驾驶体验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远远领先其他新能源车辆。 6月8日,中国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今年5月,在新能源汽车整体同比下降的态势下,特斯拉国产Model 3的销量为11095辆,同比暴涨205%,为新能源车月销榜第一。 位于深圳的比亚迪,同样也在电池技术领域上不停发力,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比亚迪获悉,起新推出的刀片电池在安全和续航上都做出较大创新和突破。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续航可达600公里。 除了技术的相对匮乏,在人才方面,吉祥也是一肚子苦水:“我发现这两年行业人才流失很严重。在安徽,尤其是合肥,人才薪酬水平不高,但生活成本特别是房价水平高企,导致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纷纷外流,且引入难度很大。” 由于与传统汽车在结构和工作原理上有巨大区别,在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研发、汽车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并不能完全与传统汽车人才互通,因此,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工资往往较高,且多流向于一线城市。 以新能源BMS研发工程师的岗位为例,在国内某知名招聘网站上,BMS相关岗位的年薪普遍集中在30万至60万间,其中,一线城市的BMS工程师工资可达年薪80万。 据智联招聘的统计数据显示,安徽合肥目前平均工资为8115元,该工资薪酬位于我国一线及省会城市薪酬排名的第19位。在这种情况下,高层次人才自然流向仅隔不到500公里的上海,获取更高的报酬和发展机会。 中鼎股份董秘蒋伟坚告诉e公司记者:“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看,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人才。安徽的区位优势,还是有一些弱,打造汽车产业链的核心,还是要考虑怎么把人才留在安徽。建议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政策,大力吸引人才。” 通过e公司记者查阅,在人才引进方面,安徽省各级政府近年来也出台了系列奖励政策。安徽某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告诉记者,合肥市高新区对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每月补贴3000,连续补三年,合计能获得10万元奖励;另外,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者、院士工作站也会有相应补贴。业内人士称:“相同职位,安徽的薪酬远远不如上海,安徽的人才吸引政策还不够。目前合肥的房价也并不低,对于大部分相关人才,会更偏向于去上海。” 还未完全打通的产业链,也是安徽新能源相关企业的“心病”。 贵博新能的孙路告诉e公司记者:“现在整个行业还处在转型摸索期,对于未来新能源智能汽车的发展路径,处于产业链中心的主机厂甚至也会很迷茫。目前的智能网联很多都停留在人机交互层面,其实还应该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汽车操作系统,把整车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打通,让车时刻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对此,他建议道:“我认为目前急需供应链抱团,希望政府能够搭建一些平台,把供应链企业聚集起来,增进交流和沟通,共同推进行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