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4月全国汽车产销数据出炉;环比上涨超40%,结束21个月下跌趋势;这是否意味着行业“报复性”消费和复苏的到来?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云卖车”等尝试不断,这将对传统销售模式和“汽车人”带来哪些影响?卖车模式是否会被重塑?汽车金融发展如火如荼,各地“融资租赁”纠纷引发关注。“以租代购”是怎样的模式,如何在汽车产业运转中发挥作用?厂商、销售平台、消费者的利益如何平衡?疫情过后,汽车产销市场和消费者的心态又将怎样改变? 不久前出炉的4月全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在经历了连续21个月的连续下跌后,国内市场实现反转——当月产销分别完成210.2万辆和207万辆,环比增长46.6%和43.5%,同比分别增长2.3%和4.4%。这背后是,疫情逐步缓解,各地车企陆续复工复产,政策需求不断释放。汽车消费市场能呈现V型反转吗?疫情让汽车消费市场带来哪些改变? 本期嘉宾: 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 崔东树(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汽车经济分会 秘书长/汽车财经评论员 曾光(右) 购买压力阶段性释放 汽车消费21个月后触底反弹 思远:4月汽车产销数据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崔秘书长,你们这份报告数据上看,这算是车市的“报复性”消费量么?量起来了,质怎么样? 崔东树:我们做行业交流时,厂家的反馈总体来看是超越大家预期的态势。“报复性消费”在部分领域是存在,比如商务车领域重型卡车创出历史新高,这是报复性消费,或前期积压消费。乘用车市场,我们感觉是“延迟性消费+部分刚性需求”,整个消费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理解:从消费档次来说,有明显提升,豪华车在4月份表现特别强,同比增速远高乘用车的平均速度20多个百分点,自主品牌车增长速度在2、3月份表现较好,但4月就弱于市场的正常表现。 曾光:第一,商用车层面,疫情下国家采取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特别是加大投资拉动——新老基建一起抓——投资拉动是整个商用车产销快速提升的重要保障,特别是中重卡市场将保持平稳向好趋势;第二,乘用车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疫情下,个体汽车消费能力方面并不乐观,能否尽快复苏,取决于国内外疫情控制。4月回暖,也有厂家大力优惠活动和1-3月压抑的购买情绪释放,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月,但疫情下,消费能力不足会影响短期市场消费。 思远:4月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三大措施促进消费,包括:新能源车的补贴延长、淘汰柴油车,对二手车的免征增值税等。崔老师觉得,反弹势头是否持续,是不是大家买车的好时候? 崔东树:目前来看反弹势头应该基本持续,但力度可能会减弱。目前的购买力受到严重影响,购车还是刚需性购车。比如西北、东北区域,过去车市下滑特别严重,现在出现明显反弹,背后是像在沿海和东部打工的人,在本乡本土就业。未来刚性需求释放后,还有“换购群体”和普通的新购群体的平稳发动,来确保车市维持正常消费水平,任务和压力还是比较重的。 曾光:消费者购车,要看“供需关系”。现在价格一直下跌,国内疫情相对被控制的情况下,随着复产加快,产能释放也在加快,短期需求不足,品牌间竞争将更激烈。总体判断,近几个月的汽车价格应该是在阶段底部。购车,这个阶段可以考虑出手。 老板上阵“云卖车” 疫情加速汽车消费渠道融合 思远:疫情影响了汽车产销量,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销售的线上线下融合。前一阵,“云卖车”火了,很多车厂、4S店老板纷纷直播卖车——上汽副总经理俞经明和车圈网红联动,50万人观看;威马、东风风神、甚至连宝马也加入其中。看似“百花齐放”,但一提成交量、转化率,大家都不吱声了。在两位看来,“云卖车”算不算成功?“看的多、买的少”是因为“汽车人”没做好,还是“云卖车”本身就是这样,更多只是广告属性? 崔东树:“云卖车”是疫情下的合理举措。首先,尤其从厂家角度——疫情让消费者足不出户,在家关注品牌和产品,应该是好事。这让厂家的综合营销能力和网络控制能力都得到加强。厂商“云卖车”的直播效果特别突出,对品牌美誉度提升有很好促进;其次,从经销商来说,他们消费群体是地域性群体,比如4S店辐射的是5公里内的消费者,网络辐射5000公里内的,有效消费者的触达效果与厂家宣传,从经销商层面还是差距比较大的。 思远: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的辐射半径相差有点大,从“知道”、“认可”到“成交引流”,客观上存在着直播模式本身的问题,曾老师怎么来看? 曾光:首先,通过疫情看到线上服务是每个企业的必修课,“老总亲自上阵”,至少表明了一种发展线上的态度,同时与消费者大量互动,对传统汽车销售模式是一种提升,是值得肯定的;其次,成交量和转化率问题,普通消费品可以在直播到流下冲动消费;而选择汽车时,一般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试驾、斟酌,现场直接“成单”不太现实。除非是消费者长期观察车型后,看中现场的优惠政策。“线上服务”增加视频互动和直播,对原有模式增加了纬度,会长期存在。 汽车消费下半场:车厂、4S店、汽车电商“三方共舞” 思远:汽车销售的线上线下融合,还体现在:传统4S店加强线上卖车服务;大型汽车电商平台也发力下沉做“体验店”。汽车消费的下半场,销售主体、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二位怎么看这种“融合趋势”? 崔东树: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4月29日发改委发布的政策《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对二手车税费的减免,这有利于新车和二手车业务融合,形成网络卖车和现实卖车的两个体系,线上和线下卖车各有优势:如果消费者在汽车电商平台购买,在新车二手车组合交易的模式下,可以在“二手车置换”时更好地比价、同时无缝对接到新车服务,获得更全面的对比和多元化的金融方案;而4S店有它固有的强大优势,尤其是在服务体系。 曾光:在大的方面,我同意崔老师观点。疫情“非常态”下,当前中国大力推荐新基建,所有企业都在过程中,对销售模式有了新的理解,这也将重塑整个销售格局。第一,以前车企重度依赖4S店模式,慢慢会有显著改变;第二,消费者更习惯在网上浏览,4S店也会强化云端展示;第三,汽车电商的线上模式,会受益于线上业务的飞速发展和用户习惯。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信用体系完善,疫情后汽车电商也将迎来迅速发展期。特别是头部电商,由于批量优势会对车厂有更多议价权。 汽车金融:寻找“共赢”还是“销售套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