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是对于新入场的玩家来说,这时候可能就会比较难受了。在尚未实现规模化效益的时候,既面临着补贴退坡带来的成本激增,也面临着特斯拉、吉利、上汽、长安等“传统”新能源企业的进逼,处境无疑较为艰难。更何况,长安新能源等企业也在吸引战略投资者的加入,这进一步加剧了新势力的“钱荒”。像蔚来总资产去掉总负债后仅剩下4.5亿元的净资产的报道,未来可能还会有更多。 淘汰潮或将至 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一波大浪淘沙 未来虽然还是光明的,但很多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车企很有可能就在接下来的就被逐渐淘汰。麦肯锡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汽车市场集中度在不断提升,头部的9个品牌销量占比已从2016年的48%提升至54%。在中国品牌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头部8个品牌的占比从2016年的64%已经提升至79%,马太效应愈发明显。 
在今年10月,网上甚至流传出了力帆股份、华泰汽车、猎豹汽车和众泰汽车将进入破产程序的假消息。虽然相关车企纷纷进行了辟谣,但这四家车企的业绩表现不佳也是实际情况。今年前11月,力帆股份的传统乘用车累计销量22,134辆,同比下滑74.97%,情况相比9月进一步恶化;华泰汽车今年1-8月累计销量仅约2.05万辆;而猎豹汽车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2.8万辆,其中,曾经的主力产品猎豹CS10、CS9、Mattu迈途等平均月销量仅为几百辆。 行业内普遍认为,车企的盈亏平衡点在年销量10万辆附近,而力帆、华泰、猎豹等企业的销量已远低于这一平衡点,仅众泰汽车有望在今年实现年销量破十万。此外,今年全国大部分省市已于7月1日起施行了国六排放标准,力帆、华泰、猎豹也尚无满足国六排放的车型推出,随着2020年1月全国全面推行国六,这三家企业或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生存压力的变大或导致尾部企业逐步被淘汰出局,市场份额进一步向优质头部企业集中。 好车企不需要焦虑 瑞银中国汽车业首席分析师巩旻分析,在汽车价格没有增长、经济增速高于汽车销量增长的前提下,溢出的购买力会导致更多的人购买更好的、更贵的车。车企应对危机,需要争取让产品更符合未来市场的需求。这种“消费升级”亦曾在黑电、白电产业中出现过。 
在今年的市场中,我们也可以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冰的是汽车市场整体下滑、部分车企销量遭腰斩;大部分豪华品牌、部分合资品牌的销售却是一片火热,豪取两位数的增长更是普遍现象。麦肯锡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受访者表示下一辆车会选购价位更高的产品,而随着换购、增购用户的增加,可以提供更高品质产品的企业相对受到的压力要小一些。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今年前11月合资品牌轿车、SUV、MPV市场份额分别增长了1.1%、5.7%、1.5%。 对于承压的、有些焦虑的车企而言,一方面要努力让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是要提升产品的性价比。新宝骏、领克等品牌在价格有所升高的同时,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智能化或个性化的需求,在市场下行的背景下也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而福特锐际、标致508L等产品,在换代产品升级的同时,也大举降低厂商指导价以吸引用户关注。面对困境在努力尝试的企业,总归会有无限的可能,借用雷军的一句话“生死看淡,不服就干”,自也是不需要焦虑的。 编辑点评:虽然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下滑,但11月的跌幅已经大幅收窄。随着外部环境的好转,未来几个月内汽车市场很有可能实现恢复性增长。而随着汽车市场的愈发成熟,消费者购车也愈加理性,把握住消费需求便可吸引一定类型的消费者,这也需要主机厂未来趋势进行判断。无论是提升产品品质以吸引愈发主流的增换购用户,还是吸引首次购车的刚需群体,甚至在个性化、智能化等领域发力吸引细分消费者,都能在市场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只是那些做产品不走心、研发没投入的车企,也没啥辙了,继续焦虑吧。 精彩内容回顾: 深度观察|承压的中国车企如何破局? 国产特斯拉来了 中国新能源车企凉了? 深度观察|合资的长城与宝马如何双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