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师典礼后,两岸师徒合影留念。 近日,由省文旅厅主办的“2019福建文化宝岛行——福石传缘”两岸寿山石交流活动在台湾举行,数十名来自两岸的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汇聚一堂,通过专题研讨、拜师典礼等形式,再叙两岸文化情缘,共谋非遗传承与发展。 赴台传艺 开门收徒 “恩师技艺精良,为人正、谦、和。今有缘得遇恩师,愿执弟子之礼诚心拜入门下,望师父收我为徒,弟子定当发愤图强,潜心致力于学艺。”90后台湾青年谢羽姵诵读拜师帖,希望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 “为师之道在于授业解惑,为徒之道在于尊师好学、戒骄戒躁。既入吾门,吾必善待之,愿倾囊以授。今收谢羽姵为门下弟子,望汝刻苦勤学,研艺经年。”福州市寿山石行业协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收下拜师帖,回赠收徒帖。 作为2019福建文化宝岛行的子活动之一,一场别开生面的收徒典礼吸引众多眼球,13名台湾青年先后向我省工艺大师行拜师礼,一对对跨越海峡的师徒关系结成,也让岛内民众聚焦多姿多彩的八闽非遗。 “陈老师擅刻寿山石的花卉、禽鸟等,既有传统意境又推陈出新,不论是雕刻题材、风格造型还是传统技法上,都值得我好好学习。想赶快去福州,跟着老师从入门的雕刻手法学起。”谢羽姵说。 “台湾青年拜师福建工艺大师,有助于提升台湾雕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水准,也能促进闽派传统工艺在岛内的传播和传承,为两岸非遗融合发展注入活力。”台湾石雕大师廖德良有“廖一刀”的美誉,而这份技艺就传自福州师傅。去年,他领取了福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证书,成为首位在闽获评非遗传承人的台胞。在他眼中,找到传承人,让石雕文化代代相传是最大的心愿,而拜师典礼让他看到了希望。 “两岸工艺本是一枝两叶,同根同源,台湾年轻人拜师既是回归本源,让台湾石雕技艺能溯本归宗,也彰显了两岸传统技艺的交流传承与融合发展。”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郑幼林说。 台北青年匠人黄扬杰拜的师傅,是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郑则平。后者坦言,开门收徒可以在台湾培养一批理解和热爱中华传统工艺的青年人才,未来他们就是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 台湾民众在观看寿山石典藏展。 文创助力 融合发展 活动期间,两岸工艺大师走进新北乐山教养院,向台湾青少年展示寿山石文化的魅力;两岸寿山石名家交流分享会也同步举行,闽台名匠围绕“非遗创新性保护”“传承人培养”“产业化发展及文创IP开发”等议题,展开头脑风暴。 “两岸非遗有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共同的根基,双方可以在紧密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加大对非遗项目及青年人才的政策扶持,调动两岸手艺人在展示技艺、提高技能、带徒授艺、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的积极性,实现融合发展。”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黄星说,福建正在落实做细惠及台胞“66条实施意见”,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包括面向台胞开展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选,未来将围绕陶瓷、剪纸等闽台渊源深厚的项目,推动更多台胞参与。 “传统手工技艺不单是技术的积淀,它离不开文化积淀和生活积淀。要推动更多非遗走进两岸学校、课堂、博物馆,丰富非遗的教学内容,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工艺,让非遗接地气、有活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叶子贤表示。 如何将文创元素注入非遗,让后者更有活力?“我们已经引入台湾文创理念体系和丰富的实创经验,开发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寿山石雕文创产品,比如,石雕文房四宝、时尚类石首饰等,深受消费者青睐。”郑幼林说,传承技艺离不开创新助力,应该让非遗和现代元素、审美观有机结合,这样才有生命力。 抱持同样看法的还有王秀杞、廖德良等台湾名匠。在他们看来,两岸携手推动非遗产业化很有必要,不仅能传承非遗文化,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两岸广泛培养青年接班人。“大陆非遗的活态传承渐入佳境,为台湾文创提供了用武之地。”廖德良说。 “文创IP正当其时,现在最火的要数故宫文创IP,这为非遗打开了一扇窗。非遗本身是一个巨大的IP宝藏,未来两岸可以联手打造非遗研究生产基地,精选寿山石、油纸伞、剪纸、陶瓷等项目,按照文创IP、‘互联网+’等模式进行产品研发,探索文创产业化、产业文创化道路。”陈礼忠说,抢搭IP快车,福建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正纳入两岸文创版图中。(记者 刘深魁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