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我们最后再来谈一下社会保障。其实前面讲的一些内容也同时是社会保障的内容,比如我们的医疗保障,也同时是社会保障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也是社会的粘合剂,通过互助共济来增进我们社会的团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在内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制度的全覆盖,也实现了对人群的全覆盖。 在改革开放前,根据当时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依托集体经济组织,先是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建立了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所谓的“五保”,就是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除了“五保”,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农村合作医疗。 在城市,我们在企业职工中建立了劳动保险制度,所谓的“吃劳保”,指的就是劳动保险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则建立了离退休制度和公费医疗的制度。虽然当时的保障水平,因为经济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保障水平也比较低,但不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这些社会保障制度,还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基本的保障。考虑到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实属不易。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逐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是在城市,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原先的劳保制度也逐步改革为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险制度。从1997年开始,我们逐步建立了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险”。随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我们又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制度。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五险一金”。 在农村,先是建立了政府补贴加个人缴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个前面我们介绍过了。2009年又开始建立了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的农民,在年满60周岁之后,都可以拿到政府的养老金。这个养老金的额度虽然不高,但对中国的农民而言,是几千年没有的事情。 除了社会保险,我们还在农村和城镇地区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不同,无需缴费,专门针对低收入群体,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建立了城乡低保制度,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这些制度我们说起到了“兜底”的作用,为低收入群体建立了社会安全网。 十八大之后,我们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一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要彻底结束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面。第二个是我们在社会保障的完善和调整中,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先说城乡一体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从改革开放前,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城乡分开建立制度。这在经济不够发达、人口流动不甚频繁的情况下,是合适的,应该说是在我国实际国情下的一个选择,也是我们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迅速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的一个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快速进展,特别是人口流动的常态化,都使得这种二元分割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因此十八大之后,中央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城乡一体化。 首先是2014年,整合了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我们知道在城镇,除了就业职工,还有一部分非就业的居民。按照新农保的设计思路,我们在2011年建立了城镇非就业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4年,这两个制度合并为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个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这个在前面我们已经详细介绍过了。 除了城乡一体化外,为了适应人才流动,以及为了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公平性,我们在2014年还开始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改革。2014年之前,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自成一体,由财政全额负担,个人无需缴费。这就导致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之间在养老金方面的不平等。2014年中央决定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按照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制度进行设计,实现了制度的并轨。 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在我国的老龄人口中,最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失能失智老人。一个家庭中出现这样一位老人,不仅老人受罪,而且也给子女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和焦虑。最近有一个很火的电视节目,黄渤主持的,叫“忘不了餐厅”。这是一群老年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他们的遭遇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实际上,在实际生活中,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老人,自己家庭无法提供照料,也没有资源获得社会的帮助。为了应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我们在2016年开始在15个城市试点失能失智人员的长期照护保险,有些地方也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险的办法为这部分老人提供基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