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乳儿由于送入乳娘家中时年幼,对这段经历并没有深刻的记忆。而特殊的战争年代里,许多父母也不清楚孩子到底交到了哪个好心的乳娘手中,还有的乳儿甚至早已没有了父母……成年后,越来越多的乳儿加入到了寻找乳娘的行列之中。 司晓星就是其中最为执着的寻亲者之一。因为父亲当年是通过中间人将她交给乳娘的,而这名中间人早已离开乳山杳无音信,司晓星历经多年寻找,一直未有突破。 直到2015年,在一群当年乳儿组成的“寻亲团”伙伴们的提醒帮助下,司晓星反复核实才最终确认,她的乳娘就是那个牺牲亲生儿子换来她性命的姜明真。此时,姜明真已离世9年。 “‘弟弟’(姜明真的小儿子)告诉我,家里早就盖起了新房,可俺娘(姜明真)直到去世都没有搬出当年抚养乳儿的老宅子。她就是怕孩子有一天来找,搬走了就找不到地方了。我真是对不起她!”司晓星说,这是她一生的亏欠。 和司晓星情况相似,当乳儿徐永斌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到乳娘所在的崖子镇西涝口村时,却被告知,乳娘刘喜孟已过世多年。他连夜跑到乳娘坟前,长跪不起。“娘,孩儿不孝,来晚了!” 为了表达对乳娘和乳山的牵挂和惦念,徐永斌将自己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证书捐献给了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他希望以此告慰乳娘,乳儿徐永斌没有辜负乳娘对他的疼爱与抚养。 儿在寻娘,养育恩重;娘在盼儿,舐犊情深。 在乳山市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华伟工作的档案室内,600多页第一手资料集纳成册,此外还有胶东育儿所工作人员及乳儿提供的笔记本、证件、书籍、寻亲笔记、照片等文物40多件,和一些乳娘在家中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 6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胶东育儿所旧址。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位于乳山市崖子镇田家村的胶东育儿所旧址,近年来经过修缮,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随着当地搜寻挖掘工作的有效推进,一份挂在墙上的乳娘和保育员名单,一直在不断拉长——现已查访到乳娘信息130人、保育员信息195人。 然而,另一张名单正在不断缩短。 记者在乳山采访时获悉,目前仍在世的乳娘仅剩6人,其中不少常年卧病在床,有的已神志不清。而当年的乳儿们,如今也多在七八十岁的高龄。为了帮助乳娘圆“盼儿之梦”,乳山市正持续开展寻找乳儿的行动。 “乳娘之光”映射民心向背 和平年代的人们,可能很难充分理解胶东乳娘的这份无私和朴实。舞剧《乳娘》的女主角查娇娇为了演出来到乳娘家中采风后,才对乳娘们当时的心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查娇娇在胶东育儿所旧址采风(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很多乳娘都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俺不识字,但能分得清好和坏、善和恶,谁对人民好,俺们就拥护谁’,我想这最质朴的语言,恰恰最能说明,她们为何如此厚待乳儿!”查娇娇说。 查娇娇(左)在乳娘家乡采风时探望乳娘王葵敏,与王葵敏一同翻阅有关胶东育儿所的史料(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在马石山烈士陵园,有一个“马石山十勇士纪念馆”的专题展馆让人印象深刻。 在那场日军惨绝人寰的包围扫荡中,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的10名年轻战士,执行完任务途中路过马石山,看到老百姓身陷绝境,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他们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他们四闯日寇包围圈、轮回拼杀,先后救出了上千名群众,自己却长眠在了马石山上。 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王殿元、赵亭茂、王文礼、李贵、杨德培、李武斋、宫子藩,以及三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战士。英雄的名字,英勇的传奇,挂在马石山纪念馆的墙上,更刻在人民群众的心中。 读懂了“马石山十勇士”,也就更加读懂了乳娘那颗平凡而伟大的心灵—— 人民军队对百姓以命相救,“红色乳娘”对乳儿以命相助。 “乳娘们把‘最后一滴奶留给乳儿吮,最后一口粮留给乳儿吃,最后一件衣留给乳儿穿,最后一丝生机留给乳儿’。正是一个个平凡的乳娘、支前的村民、参军的群众,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帮助人民军队在艰难困苦中走出一条非同寻常的胜利之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舞剧《乳娘》导演傅小青说。 今年以来,舞剧《乳娘》在北京、济南、南昌、大连、威海等多个城市巡演数十场,演出现场观众激情澎湃,掌声如潮……乳山胶东育儿所旧址,参观瞻仰者络绎不绝,尽管他们年龄、职业各不相同,但都被乳娘精神打动,许多人都在现场禁不住流泪。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红色乳娘,是党和人民群众生死与共、守望相助的历史见证,永载史册,永远铭记。” 文字记者:赵新兵、邓卫华、王阳 参与采写:王欢、王凯 视频记者:邓卫华、王欢、王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