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渐短的名单 不朽的荣光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9-07
摘要:山东省乳山市西北,崖子镇姜家村,春寒料峭。

山东省乳山市西北,崖子镇姜家村,春寒料峭。

92岁的王葵敏盘坐炕上眺望窗外的时候,时常会想起自己20岁时抚养过的八路军的孩子政文……

远在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清华大学,舞剧《乳娘》正在新清华学堂演出。

渐短的名单 不朽的荣光

查娇娇(右一)在舞剧《乳娘》的演出中(6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王葵敏不曾想到,当年她和姐妹们哺育革命后代的故事,在2019年的春天里,被搬上北京的大舞台。演出结束时,掌声持久而热烈,年轻的学子们饱含热泪,久久不愿离去……

渐短的名单 不朽的荣光

乳娘王葵敏在自家院里留影(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70多年前,在胶东抗日根据地,300多名年轻女性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一项重任——为前线的八路军将士哺育后代,成为“红色乳娘”。在日军残酷扫荡和胶东育儿所艰难迁徙中,1223名乳儿无一伤亡。

走过70余载历史烟尘,“红色乳娘”深藏功与名,朴实如胶东山野阡陌间悄悄开放的山菊花。

烽火中诞生的“英雄母亲”

乳山,抗战期间曾名牟海县,是胶东抗日根据地重要的支前基地和稳固的后方。上世纪40年代,全国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胶东根据地也遭受了日军频繁“扫荡”和残酷杀戮。

1942年11月,日军对马石山一带实行了惨绝人寰的“拉网大扫荡”。“我帮村里的乳娘抱着孩子往山上跑,跑到一户人家,在炉灶底下挖个洞,躲在里面逃过了一难。”忆及这段经历,王葵敏常常还会感觉“腿肚子直打颤”。

这一轮扫荡,几乎村村遭劫、户户蒙难,仅仅一天半的时间,马石山主峰及周边就有503名军民被杀害,史称“马石山惨案”。

面对日军频繁“扫荡”,八路军被迫不断转移,婴幼儿抚养成为一大难题。经当时的中共胶东特委研究,决定成立胶东育儿所,并就近寻找健康可靠的农村妇女哺育乳儿。

渐短的名单 不朽的荣光

人们在胶东育儿所旧址参观(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1942年初夏出生的司晓星(乳名福星),是胶东育儿所最早的乳儿之一,出生不到两个月,司晓星随父亲就上了战场。

“父亲带着队伍打游击,警卫员叔叔骑马用背篓背着我。结果马受惊吓一摔,把我甩出去了,我掉在地上还在酣睡。”司晓星说,父亲司绍基在世时说起这一段,常常哈哈大笑。

渐短的名单 不朽的荣光

乳儿司晓星在聊城家中一边看着歌词,一边哼唱起胶东育儿所当年的歌谣(6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凯 摄

两个月后,司晓星被送到胶东育儿所抚养;6个多月的时候,战争形势日紧,她被送到了乳娘姜明真家中。

“眼看鬼子进村了,乳娘带着我和她自个儿的孩子往山上跑。好不容易躲进山洞里,两个孩子在一起,只要喂一个,另一个就哭闹。为了避免暴露目标,她把10个月大的亲生儿子送到另一个无人的山洞,带着我躲到了另一个山洞里。”司晓星眼含泪水说,“等日军撤走后,乳娘扒开被日军空投炸弹炸塌的洞口,看见儿子身上满是泥土和鲜血,连骨头都露出来了。回家不几天,我这个‘哥哥’就夭折了。”

司晓星并不是姜明真喂养过的唯一乳儿。胶东育儿所历史资料显示,她曾先后收养过4个八路军子女,无一伤亡;而她自己的6个亲生骨肉因为战乱、饥荒等原因,有4个先后夭折了。

“乳娘对我们这些乳儿,真是‘人在孩子在’。她们说,孩子放在这里就放心吧,孩子爹妈是为了打‘鬼子’,他们在战场上流的是血,我们不过是给孩子一口奶吃。”现居北京的乳儿徐永斌说。

乳娘王葵敏收养小政文时,她的第一个女儿刚刚夭折。政文身体不好,王葵敏日夜操劳,常常抱着政文走七八里地去看病。为了给政文治病,她把家里仅剩的一点小米拿去换了药,最后政文被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她自己却因此瘦下来10多斤。

面对有人提出的“为什么对抚养‘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上心”的问题,王葵敏说:“俺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八路军的孩子没了,就真没了。”

乳儿政文被领走后,王葵敏又生了一个男孩,因为想念乳儿政文,她给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取名政文。

绵延70余载“母子情深”

胶东育儿所于1952年更名乳山县育儿所,1955年撤销。但乳儿与乳娘之间的大爱传奇,却一直绵延不断、延续至今。

渐短的名单 不朽的荣光

这是1951年胶东育儿所全体合影(翻拍照片)。新华社发

1948年,乳儿李建英(乳名金枝)出生仅3天,就被随部队紧急转移的父亲李大林通过妇救会托付给了乳娘戚永江。戚永江时年34岁,家中6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但她精打细算,处处优先为乳儿建英考虑,她自己的6个孩子先后5个夭折,建英却健康成长。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生计更加困难,为了让建英读书,戚永江狠狠心,让自己唯一的儿子宫培爱辍学务工去了。

直到1964年,李大林终于辗转打听到女儿李建英的消息,并与戚永江商量带孩子回济南读书。为了建英的前途,戚永江虽然百般不舍,依然默默含泪送走了16岁的建英。

建英虽然人走了,但心一直没有离开,视乳娘如亲娘:参加工作后,第一个月的工资全部寄给了乳娘;逢年过节常“回家”看望乳娘;退休后每年都回乳山陪乳娘住上一段时间,为老人洗澡梳头、洗衣做饭,老人逢人便夸“女儿好”……

乳儿毛学俭(乳名麦勤)跟随乳娘王聪润长到8岁时,父亲接他进城生活,但他与乳娘难舍难分,父亲最终决定把他留给王聪润一家。王聪润视“小麦勤”为己出,自己未再生养。毛学俭长大成亲后,短期回到安徽老家陪同亲生父母生活了一段时间,随后回到乳山定居,在乳娘膝下尽孝,为乳娘养老送终。

乳儿于致荣(乳名振勇)1955年7岁时离开乳山县育儿所,是育儿所9个一直没有亲生父母前来认领的乳儿之一。育儿所撤销后,于致荣跟随地方政府安排的养父母长大,成年后开始寻找乳娘。1969年春找到乳娘王水花后,于致荣和爱人于新国把乳娘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孝敬,一直到2014年王水花去世。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