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滑板市场尽管最早起步在欧美,但由于中国的产品迭代速度更快,中国目前的电动滑板产品性能水平已与国外持平甚至将赶超。“4年里我们迭代了5款产品,而国际上的一些电动滑板企业可能3年都没有一款新的产品,或者也只是在原有的产品上做的一些微创新。”刘海兵说。 刘海兵的故事,其实在大疆无人机上,已经上演过一轮。 曾经,几位伯克利的学生众筹了4500万美金制作掌上无人机,但却迟迟无法量产,因为光是一个掌上无人机的产品就需要至少上百个零件,每个零件都要找两三个供应商,每个供应商都要沟通两三次。先不说从美国到中国在交通上的时间成本,供应商中踩雷的可能性也很大。最后,大疆做出了无人机,而Lily这家公司则付出了将近2亿美元的代价。 大疆创新董事长李泽湘曾如此形容珠三角的供应链优势:“这里的迭代速度是美国的10倍,我们的成本是他们的十分之一。这是我们最大的竞争优势。”李泽湘也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 供应链的复杂性在于,寻找供应商过程中踩到“地雷”的几率很大。李泽湘就曾说:“在深圳大街上的小店里寻找供应商,10个小店中有9个存在问题,踩到地雷的可能性是500%。”“过去4年,我们把该踩的雷都踩了一遍,几乎一个都没有落下。”刘海兵说。例如电池方面,电动滑板需要的是高倍率的电池,其次需要稳定性,并且需要和电机的匹配度很好。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电池,一个货柜的电动滑板发到美国,可能半年之后电池就没电了,原因可能是其中一颗芯片。而这样细节的问题,可能会导致一个货柜的电动滑板都需要回收。 还有电机方面,如今刘海兵他们已经迭代到第5款电机,速度越来越快,今天他们的产品可以爬35%角度的坡。但如果到了动力很强跑得很快的阶段,散热问题会很严重,可能会烫到客户的手,或是带来一些胎皮的融化变形等问题,因此在解决速度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温度控制下来,这就需要进行大量测试,例如更换铜丝的直径、粗细、长度等等。 生产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刘海兵看来其与国际市场竞争对手竞争的“杀手锏”,因为前期的磨合,“我可能花两周时间就能跑完我所有的供应链,供应链十分繁琐,不是一次就能解决,需要反复碰撞、测试、反馈和调整。” 一款看似简单的产品,实际非常复杂,从主板到电机再到算法,都有很高的标准,意味着需要不断创新和迭代,做很多维度的测试,如果没有和团队以及相应厂商高频沟通,或许会在某个细节上出纰漏。“第五年,我认为我们的状况能够非常乐观。”采访结束,刘海兵踩着他的滑板,朝自己的展位滑去。开幕的第一个上午,就有不少国内国外的用户前来和他们交流,包括做技术、渠道或是类似产品的进口商。 传统制造的内部创业 从人群中认出段荣斌并不困难,他皮肤黝黑,身材魁梧,戴着黑色细框眼镜。他曾经的身份是国内最大的电线生产企业之一——领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去年,拥有多年行业经验的段荣斌,在集团公司的鼓励下内部创业,成立东莞市领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消费类电子、机器人等提供智能电源线。段荣斌说,他们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做产品升级与工艺改良。当下传统的生产工艺面临制造人工成本高居不下的问题,只有通过产品创新与改良工艺,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提升工厂的运作效率。 创新的风险性、集体性和累积性,决定了企业的领导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地位,因为创新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投入、不确定性的收益以及对旧的设备和技术的替代。 领亚集团下属的传统制造板块均存在产品升级与工艺改良的基础问题。促使集团董事长白建功作出这一决定的,来自于传统制造业对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中国的电线电缆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制造密集型企业,迫切需要在加工行业通过精益生产、自动化改造提高工厂的生产力。段荣斌说,领亚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利润非常低,如果不进行产业升级,每年受制于员工成本、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如果不能把自身的内功练好,就面临着在日益竞争中受打击的可能。目前,他们已经出来了几条样板线,前期的资金投入已经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内部创新的流程再造,如今原本一条产线可能要25个人,现在一条产线只需要10个人。 内部创业之后,段荣斌和他的团队得到更高的自由度,相比于其它自由创业者少了资金的风险。通过客户的创新带动自身的创新以及创新生态圈的作用,是段荣斌这段故事的两个特点。他们的客户有苹果、小米、华为,这些消费类产品都有自己的产品设计风格,段荣斌他们能够根据这些不同的创新点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和他们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技术。例如一些客户在产品外形上做了一些微创新,反过来促使段荣斌他们能够在电源线上增加新的技术模块。 目前,段荣斌他们计划将自己的产品与客户终端锁定,与客户终端共同发展,配合客户提供技术、资源和开发端,以此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历练,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产品技术体系,以前研发一款产品需要3个月,现在可能45天左右就有一个初步模型。” 去年,段荣斌参加了长江商学院的智造创业MBA项目,同班同学都是各式各样的硬件创业者,再加上课程中有产品设计的课程,大家共同探讨可能使用WI-FI、蓝牙的产品,例如在智能家居的行业,有些产品可能会受到信号的干扰,原有的技术方案无法执行,就采取一种外置的方式,同学中也有做模块、设计和产品的创业者,相互碰撞,就产生了新的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