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日,北京,在第31届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800名大学生齐聚中国石油大学操场,在“红色保护 防艾有我”的号召下为“艾”起跑。视觉中国供图 ??艾滋病“中国方案”再优化 ??研究牵头人:北京协和医院 李太生 ??2018年5月,《艾滋病医学》杂志发表了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教授牵头完成的一项全国多中心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与欧美相比,中国艾滋病患者服用每日600毫克剂量依非韦伦时血药浓度偏高。在体重大于60公斤的患者中,血药浓度高于治疗窗浓度(理想治疗浓度)上限的占四成,而体重低于60公斤者血药浓度高于理想浓度上限者占五成以上。血药浓度超过治疗窗浓度高限,增加了神经毒性、血脂升高等副反应风险。由此,研究团队提出,中国患者尤其是体重小于60公斤的患者,依非韦伦服用剂量应从每日600毫克减至400毫克。近日,根据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优化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国方案”,被写入《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并指导了200毫克规格依非韦伦中国仿制药的生产,成为传染病专项“十三五”阶段性成果之一。 ??延伸阅读:依非韦伦是由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全球发展中国家正在使用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一线配伍方案中的一种药,为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世卫组织指南迄今沿用欧美曾用了10年的推荐剂量每日600毫克。该药从2008年起纳入中国免费治疗目录,目前有近60万名中国艾滋病患者正在使用。因此,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李太生教授团队通过研究依非韦伦对中国患者的个性化疗效、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发生机制等,进一步优化抗艾治疗“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不仅能帮助我国患者减少肝功能异常、头晕、失眠及血脂升高等毒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而且能节约大量治疗费用。受该研究成果指导,200毫克规格的依非韦伦国产仿制药已大批量生产并上市,截至目前,已有5万余名中国患者开始服用。 ??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的新型红细胞样亚群被发现 ??研究牵头人:南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曹雪涛 ??2018年3月,《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曹雪涛领衔团队的文章。该团队联合海军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韩岩梅、刘秋燕和侯晋课题组以及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等单位,通过系统分析晚期癌症宿主器官中细胞亚群的异常变化,在脾脏中发现了一种被称为Ter细胞的新型红细胞样亚群,Ter细胞能大量分泌神经营养因子artemin入血并促进癌细胞侵袭转移;将晚期癌症宿主脾脏切除或注射artemin抗体可抑制癌症进展并显著延长宿主存活期。同时,团队通过肝癌患者临床样本验证了artemin作为患者预后判断新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潜在价值。 ??延伸阅读:长期以来,对于癌症发生发展机制和诊断治疗的研究往往集中于癌细胞本身或者瘤体微环境,对于原发瘤体之外机体远端器官异常在癌症侵袭转移以及恶性进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于晚期癌症患者全身性变化,例如贫血以及精神应激伴随恶性进展的机制认识尚不清晰。该研究动态分析了癌症宿主器官中细胞异常变化,创新性地从晚期癌症肿大的脾脏中发现新型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神经因子,为癌症预后判断和干预治疗提供潜在靶点,丰富了人们对于癌症全身性异常变化促进恶性进程的认识,揭示了原发瘤灶能够利用远端脾脏产生新型细胞亚群而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贫血的新方式,提出了切除晚期癌症患者脾脏或者选择性清除Ter细胞和阻断所分泌的神经因子artemin有助于综合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观点。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和健康关系被揭示 ??研究牵头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邬堂春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李立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周脉耕复旦大学 阚海东 ??基于大型“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队列,华中科技大学邬堂春教授、北京大学李立明教授等通过合作,在世界上首次通过近50万人的大规模、多中心、长期随访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固体燃料使用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相关研究论文2018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公益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脉耕研究员团队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课题组合作,在研究我国272个主要城市大气状况后,首次在全国层面发现,大气中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与心血管系统死亡,尤其是冠心病死亡有显著关系。周脉耕和阚海东团队首次在全国层面系统评估了环境温度对居民死亡的影响,估算了各种不利环境温度的疾病负担,并探索了这种影响的城市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风险评估提供流行病学基础资料。其文章先后发表于2018年1月的《柳叶刀》子刊和10月的《英国医学杂志》上。 ??延伸阅读:当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国家在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健康影响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希望明确影响健康的环境因素。上述研究建立了我国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典型队列,为相关领域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工智能推动医学快速发展 ??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鼓励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系统,开展智能医学影像识别、病理分型和多学科会诊以及多种医疗健康场景下的智能语音技术应用,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医疗健康智能设备的移动医疗示范。加强临床、科研数据整合共享和应用,支持研发医疗健康相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医用机器人和可穿戴设备等。如今,人工智能已成为医疗领域热点,在医学影像识别、肿瘤等疾病的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多个方面发挥作用。 ??延伸阅读:中国医疗行业长期存在医生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医生资源有限等问题。在解决医疗行业痛点、难点过程中,“AI+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近些年,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如百洋智能科技自主研发的智能医生云平台BSmartD,作为应用级医疗人工智能的综合解决方案云平台,其平台组件智能影像解决方案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等多个医疗团队应用,证实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疗效率和水平;平台组件沃森肿瘤解决方案更是让超过4万名患者受益。 ??多重干预可降低急性脑梗死复发率 ??研究牵头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王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