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给予政策、资金等全方位支持,大力推动“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建设,由市财政给予原特区外新建书城和中心书城维修改造工程总投资50%的资金补助,“真金白银”推进书城书吧建设。迄今,深圳已拥有7座大型书城,最新建成的龙岗书城和龙华书城已成为市民追捧的文化打卡地,而遍布各街道的简阅书吧已超过50个。 如今,全市已有各类公共图书馆959个、1000多家实体书店,点亮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家园。未来,深圳将在全市十区(新区)建成10座书城、100个书吧,书城书吧将成为深圳人身边的“文化客厅”。阅读永恒,载体创新,深圳持之以恒推进数字阅读,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 公共文化服务,与每个深圳人息息相关。 立法助力,文化深圳氛围日益浓郁。深圳发布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2016-2020年)》及《深圳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6-2020年)》,明确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2016年4月,《深圳经济特区阅读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国内城市第一部以条例形式出台的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 以立法为引领,以机制为保障,深圳大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优质而均衡的文化服务,成为遍布全市的“文化绿荫”。 如今,每个市民享受“十分钟文化服务圈”,全市51个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23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文化渗透入城市的每一个毛细血管。 深圳设计周“面向未来的设计” 吹响“集结号”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强势崛起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影响,深圳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反应迅速,发力精准——深圳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支持文化企业健康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组合政策着力帮扶文化企业健康平稳发展;建设银行深圳分行文化银行先后推出“复工贷”“云义贷”等专属产品,出台设置了还款宽限期、无还本续贷、结息周期调整等多项政策,稳定文化企业现金流;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和深圳设计周即将转战线上举办,“网上文博会”与“云上设计周”届时将令人耳目一新…… 顺境中高歌猛进,逆流中更坚定步伐。 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以质量型内涵式发展为特征,大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深圳制造”迈向“深圳创意”“深圳设计”。 深圳是国内第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设计之都”,如今,设计产业已成为深圳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据统计,深圳目前有6000多家较大设计企业和近20万专业设计人员,设计产业每年产值约230亿元,带动工业产值数千亿元,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占全国较大市场份额。 作为城市文化菜单的一项重要活动,深圳设计周已举办了三届,成为颇具时代引领性的设计品牌,与之配套的深圳环球设计大奖则致力于打造设计领域的“奥斯卡”——去年,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设计师携近5000件作品参展参赛,37个卫星展在全市开花,激发了整座城市的创意热情和灵感,也进一步提升了“深圳设计”在全球设计领域的话语权。 “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业态也在积极创新。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文化创意特色银行启动,增加文化企业授信额度500亿元,制定金融服务方案重点支持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软件等十大特色文化行业,对文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金融信贷支持。 风雨兼程,才有风景独好;不舍昼夜,才有星光璀璨。在这些繁荣的景色背后,是基础性工作的推进、制度性建设的完善。精品创作机制、舆情分析机制、产业优化机制、人才引进机制、管理和服务机制,它们都是深圳文化艺术繁盛的沃土。 “2020方案”实施以来的五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对于疾步快行的深圳文化创新而言,却是足以写下恢弘长卷的一段隽永时光。一幕幕文化畅想,在一砖一瓦、一点一滴的实干中成为了现实,让我们不得不感慨时光的分量,不得不相信梦想的力量。 近期,《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文化报》等全国性媒体推出重磅报道,深度观察新时代深圳的文化发展,为“文化创新2020”实施后的深圳给予了新的定义——“东方文化新坐标”。 创新永不止步。“文化创新发展2020”结硕果,现代文明之城建设展宏图,新一轮的文化创新事业已经在路上——7月22日,在深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工作小组会议上,《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审议通过,将构建六大体系,把深圳建成精神文明建设典范、国际时尚创意之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文化创意产业先锋、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面向未来,新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以梦想为帆,以实干为桨,以“城市文明典范”为目标,深圳正在新的航道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