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华为也有很多政企客户,包括提供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但这个比较复杂,因为每个城市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诉求不一样,华为怎么来应对每个城市的特点,对症下药呢? 郑叶来:我刚才听到单老师讲的,我们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历程,非常有感触。并不是发达的城市或者不发达的城市谁做的好。不发达的城市,有可能做起来更容易,它的技术薄弱反而更容易用更新的技术来做。其实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中国一直没有统一的解释。我想分享一下,华为过去几年用华为云EI城市智能体在深圳做的尝试,我们做了三件事。 一是治堵,过去是车看灯,读秒数通行;现在是灯看车,读车数放行。我们所处的深圳坂田区域,上下班高峰是几万辆车。前年我们刚开始治理这一块交通的时候,在几个最堵的路口部署完人工智能以后,我就问公司领导讲,最近在这堵不堵?他说好像是不堵了。我说为啥不堵了呢?领导们说,那是因为这是一个打工的城市,说都回家过年了。后来春节以后,我再问他们堵不堵?他说不堵了。发生这个变化是怎么回事呢?以前我们一堆人开车,看到红灯我们就读秒,一二三四,变成绿灯车走。现在的变化是什么呢?是我们的灯上长了眼睛,灯来看后面排了多少车,车多了以后,它就变成绿灯放行,而不是靠以前固定的时长,同时把几个路口联动起来,这一块堵的区域就把它疏通了。 第二,我们跟深圳气象合作,深圳尤其是这个季节,台风、风暴高发的季节,对整个工农业生产,交通出行产生重大的影响,通过人工智能对风暴进行预测等等,应该说非常非常重要。 第三,我们还与深圳机场合作智慧机位分配。深圳机场是中国最忙的几个机场之一。我们以前深圳坐飞机,飞机停下来的时候,都伸头看一看,到底是廊桥接,还是摆渡车。如果天气炎热,夏天坐摆渡车其实体验是不好的。我们和深圳机场基于大数据和AI实现机位资源调优,提高廊桥机位的使用效率,降低旅客乘坐摆渡车的时间,让机场的靠桥位数量提高10%。 袁小珊:我们刚刚一直在讲政企服务更偏重政府这一边,其实企业这一边,尤其在这次疫情当中大家的体会特别深,比如说一些传统行业,传统制造业,他们数字化还有升级的诉求,现在讲是迫在眉睫。在这个过程当中,想听听两位来分享,对于和传统制造业企业,他们现在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数字化最大的问题和焦点在什么地方? 郑叶来:一个企业来讲,它有上下游,它有整个供应链,它有消费端,今天的企业会越来越重视它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你看今天所有有品牌的企业,一定会局部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门户和电商平台,来直接跟你的客户来沟通,获取客户的需求,来运营你的数据、运营你的客户。即使你的企业做的越来越强,但是你不掌握你消费端的数据,不掌握你消费端客户的情况,你要依赖于别人,这个有可能未来很被动。我们福建有一个客户,叫九牧厨卫,它一定要构建一个九牧商城。因为今天中国发生一个很尴尬的现象,线上的成本比线下的成本已经是只高不低了。我原来Go to Market的费用,有可能是线下,比方说我们租个门店雇个服务员可能是20%,今天线上费用加起来超过30%,这种情况下,让企业重新思考怎么把线上和线下来融合。同时,怎么来构建自己线上的平台。 第二从市场端来讲,如果他不用这些技术来改造生产流程,改变市场结构和成本结构的话,他很难跟领先者和正在路上的颠覆者去竞争。这种变化,无论是发生内心的也好,还是外界驱动的也好。你永远在变化的路上,否则的话,你很快就容易被淘汰。今天的产业变局,比以前的加速度更快。 单志广:应该说我们国家在企业信息化,包括制造业信息化方面,总体来讲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还是非常突出的。比如说我们有的生产线,可能是可以对标工业4.0的水平,我们国内也有最好的生产线。但是很多量大面广的制造业企业,它的信息化的水平、自动化水平,很多是在1.0和2.0阶段,最好的应该就是对标3.0阶段。这是我们现实的一个国情。 我们国家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比例只有25%实现了转型,欧洲是46%,美国是54%。在数字化转型这个程度上来看,我们跟美国至少有一半的差距。对我们自己来讲,中国有55%的企业仍然没有完成基础设备的数字化改造,仍然是非自动化、非信息化的。我们国家企业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比例不到50%,我们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集成不到20%,通过ERP各种各样集成的技术实现集成化管理的不到20%。我们企业数字化成效非常显著的不到7%。 从这些能看到,我们国家企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包括流程工业离散工业,其实我们真的是任重而道远。这也给我们数字科技企业,像华为提供非常好的机遇。 袁小珊:最后请问郑总在新基建的背景下,数字化的时代当中,华为云的新愿景,能不能给我们总结一下? 郑叶来:2017年华为公司成立Cloud BU的时候,其实我们当时讨论过,未来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当时讲过三点: 第一点首先华为要变成一个云上的公司,包括华为在全球为我们客户提供的服务,以及华为为消费者提供的消费者云服务,都应该在云上。 第二,华为的商业逻辑没有变,还是我们做的原来ICT的基础设施,但是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原来客户要买我们的交换机、存储、网络,买这些盒子的产品,未来客户买我们的云服务,需要完成我们自己商业模式的转换。 第三,因为华为公司围绕整个ICT基础设施领域,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IoT做了这么多端到端的投资。我们从技术上来讲,我已经做的非常好了,我们怎么把我们的技术开放出来,来使能我们全球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我们未来的使命是什么?就是赋能应用,使能数据,做智能世界的黑土地。 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黑土地呢?我们的使命,不要去碰客户的数据,我们就做一个黑土地,提供我们的平台和基础设施,让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在华为云的黑土地上,自己去开发应用,自己去发挥它数据的价值,种土豆、种红薯、种马铃薯,华为做好自己的黑土地! 华为云团队通过持续的全栈技术创新,使能千行百业,消除数字鸿沟,让每个人感受到技术温度。
微信公众号搜索" 驱动之家 "加关注,每日最新的手机、电脑、汽车、智能硬件信息可以让你一手全掌握。推荐关注!【微信扫描下图可直接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