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双城开篇:唱好双城记下好先手棋】省人大代表陈洪涛:用好同城化原动力和加速器 成德眉资要加快科技协同创新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5-11
摘要:四川,成都,蓉城,天府,大熊猫,四川新闻,四川体育,四川旅游,四川政务, 麻辣社区, 四川精神文明 , 四川农业 ,成都新闻,成都体育,成都旅游,成都娱乐,成

省人大代表陈洪涛

【双城开篇:唱好双城记下好先手棋】省人大代表陈洪涛:用好同城化原动力和加速器 成德眉资要加快科技协同创新

 

省人大代表陈洪涛

  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10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记者 周鸿 摄影报道)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5月9日,省人大代表、德阳中科先进制造创新育成中心副主任陈洪涛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是实现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根本保障,建议成德眉资四地不断增强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共同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能力。

  “2020年3月,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发布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该计划提出,到2022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2.7万亿元。成德眉资四地经过3年努力,有望打造形成若干万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陈洪涛介绍说。

  科技协同创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模式,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高水平的系统匹配。“作为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成德眉资要实现《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目标,科技创新无疑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和加速器。”陈洪涛建议,必须要加快推进成德眉资科技协同创新,深化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加大研发投入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显著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升成德眉资四地在我省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目前成德眉资四地还存在行政区划制度性障碍。因体制机制存在差异,财政资金难以实现跨区域自由流动,这势必影响创新主体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成德眉资四地科技创新政策标准也不同,创新资源要素若按市场化配置,自然更多会流向支持力度占明显优势的成都,产生虹吸效应。”陈洪涛说。“另一个是成德眉资四地科技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服务平台机制目前还不完善,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完善,共建共享局面尚未形成,成德眉资四地的科技资源存在着内容分散、建设重复、利用率低等问题,还不能有效地实现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例如,在推动成都科创通、科技金融等公共服务平台向德阳、眉山、资阳延伸过程中,由于成都与三地经济体量差异,分平台建设暴露出承接成本较高、匹配资源跟不上等问题,影响分平台落地和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此外还有研发投入问题。从我省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看,成德眉资四地的平均投入强度为2.29%,仅略高于全国平均的2.19%,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比较存在较大差距。”陈洪涛介绍,除成都外,其余三地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偏少,均位于全省中下游水平。“研发投入能力不足,是制约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陈洪涛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是以创新引领发展,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促成成德眉资四地科技主管部门签订“成德眉资同城化科技协同创新合作协议”,加快城市间科技创新网络建设,大力推动成德眉资四地创新资源、重大创新活动共建共享。搭建一批影响力强的创新服务大平台,不断提升一体化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并在成德眉资四地合理配置,着力促使分散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促进人才和技术区域流动,推动创新优势互补,稳步提高区域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是持续加强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投融资渠道,在保证财政资金的前提下,激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区域创新领域。建立充实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多元化的人才引进培养和投入机制,吸引集聚一批具有领先水平或填补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区域发展壮大。”

  “三是建立健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深化区域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资源开放共享,完善转移转化市场体系。探索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股份转让、融资协同服务等功能,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市场机制,搭建知识产权服务载体,解决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难题,使全面创新改革形成的成果,在成德眉资四地同步推广。”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