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二次联席会议在成都高新区举行,双方签署《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2020年5月5日四川日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加强经济合作,特别是加强区域合作,成为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通过合作取得优势,在融合中借势发展,对成都和重庆的发展都显得至关重要。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成渝两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在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比如,重庆与四川以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为重要前提,分别于2016年6月和2018年6月连续两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2018年6月,川渝两省市在重庆签署的合作协议指出,未来五年,川渝两地将从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开放通道和平台建设、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推动产业协作共兴等9个方面深化合作。刚刚签署的《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双区联动”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刚提出要充分发挥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将发挥创新极核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 加快构建“两极一廊多点”创新格局,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都和重庆都有较大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两地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级为导向,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资源最为集中、双创生态最为活跃、产业发展质量最优、协同创新效率最高的标志性区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围绕“两极一廊多点”,做实发展之功,走融合之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把成渝经济圈建成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全国新经济示范高地、西部创新创业引领区、内陆自贸港、要素自由流动机制。 对于成渝两地而言,要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体系;要联手成渝地区高新区共同打造成渝科创走廊,构建“成渝总部研发,周边成果转化”协同创新及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创新成果在科创走廊沿线园区产业化;要推动两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享共用,联手打造智能终端、大健康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要以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创新创业水平为核心,推动人才、基金、孵化载体等要素有效集聚,形成两地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以硬科技为主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要争取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纳入内陆自由贸易港试点,率先开展自贸港政策承接和体制机制先行先试,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要坚持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资源向重庆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两大创新极核集聚,并在多个创新节点合理流动。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是摆在成渝两地面前的重大课题。成渝双方要以现有科技力量为基础,整合吸引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人才,加快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成渝两地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在融合中借势发展共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要充分发挥1+1﹥2的创新极核引领作用,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要增强技术创新动力,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联手成渝地区高新区共同打造成渝科创走廊,推动两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享共用,在融合中借势发展,共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文/李琼会)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