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武汉市是国家“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在目前全国13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武汉拥有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两家。“科技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综合实力强。”吴传清说。 但是,随着疫情暴发,武汉和湖北各市县相继封城,居民居家隔离,最大限度阻断疫情的传播途径。而在封城之前,据武汉市市长周先旺透露,已有500万人离开武汉。 随着湖北以外各省市纷纷复工复产,湖北和武汉相对迟滞的复工所带来的时间落差,一方面,可能会造成原有的市场份额被挤占;另一方面,各省市掀起新一轮“抢人大战”,可能会带来部分高端人才的流失。 这也正是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最担心的问题。“光谷生物城里很多都是高科技产业,人才是关键,如果核心人才都走了,企业可能就没有希望了。” 在钱德平看来,武汉尽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但和周边城市也就数百公里的距离,高铁一两小时可达,加上收入成本和沿海城市相比确实不高,即使和周边的郑州、长沙等城市相比,也不具备明显优势,而且周边城市发展产业的决心也很大,因此一些武汉培养的大学生,未必首选留在武汉,而疫情的暴发,更有可能加剧人才的流失。 吴传清则显得乐观很多,在他看来,武汉一些产业是别的城市无法替代的,比如光电子产业、北斗卫星产业、一些生物产业的应用等,这些产业之所以选择来武汉投资,就是看中了武汉的区位优势,科教资源优势和产业配套优势,不可能因为两个月的停滞就放弃。但一些小型的产业配套,可能会被其他城市的企业取代。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各省市都借势这阵东风,一些经济基础薄弱的省市也找到了发展的动能,经济快速增长,很多学者认为,新经济使得各城市重新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各城市发展迎来重新洗牌的过程。但在彭智敏看来,新经济下,各城市发展依然会有差距:“为什么大部分高新技术的头部企业还是在北上广深?他们的基础条件、政策,资金投入,吸引人才的力度依然很大,尽管深圳高校不多,但企业研发能力很强,就是因为吸引了来自全国甚至全球的人才。” 在彭智敏看来,疫情之后,武汉经济发展的重心,依然要适当向新经济领域的高科技和高端产业倾斜,不然可能会更加被动。 抱团发展 这些年来,彭智敏一直呼吁武汉城市圈的建设,“坦率地说,武汉城市圈建设这几年进展并不理想。” 据彭智敏回忆,那时候,武汉城市圈建设被纳入到国家战略,还是“两型社会”示范区,最初也做了几个项目,在当时的城市圈中颇有影响力,后来实质性的行动少、圈内各城市也不太提了。 一直以来,武汉在湖北一家独大,“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武汉的首位度高达3.2,仅次于成都。”彭智敏说。从2019年GDP来看,湖北省排名第二的襄阳市全年GDP为4812.84亿元,还不到武汉市的零头。 “从这次疫情来看,武汉城市圈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除了武汉是疫情中心之外,最严重的两个城市是孝感和黄冈,这两个城市也是和武汉人流、物流最密切最有交集的地方。”彭智敏分析,这也说明武汉城市圈之间有很多的联系,但过去因为行政干预,武汉不愿意将一些优势资源流出本辖区,人为阻隔了区域之间的合作。 彭智敏认为,通过此次疫情,武汉和周边城市首先在医疗预警系统的共同响应,联防联控方面应该加强合作;其次,要加强产业的合作,倡导产业双向转移,即总部向武汉转移,制造的工厂向周边市县转移。“所以武汉未来要做大做强,首先要依托周边城市,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工。此次虽然是流行病的问题,但也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应该改善经济合作的形态,减少孤立,共同占领产业制高点,尽快形成竞争力。” 实际上,作为常住人口1100万的超大城市,武汉在人口、产业等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日益增强,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武汉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正在日益彰显。 “从武汉大都市区建设到武汉城市圈建设,再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格局中,武汉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得以加快提升,资源要素配置能力、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效应更加强化,从而提高武汉市城市能级。” 吴传清认为,作为国家多个区域战略布局的重心,武汉市将会成为立足长江中游、引领中部地区、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家中心城市,成为继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之后的“新一线城市”代表。 “无论是长江经济带战略,还是中部崛起战略,关键是如何利用国家战略,谋划一些重大的项目,重大的工程,去对接战略,将战略落到实处。”彭智敏举例,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明确提出武汉要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这几年武汉在这方面的建设进展明显,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也作出很大贡献。但总的来说,无论是和上海的国际航运中心相比,还是和长江上游的重庆相比,依然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彭智敏认为,对于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确实还要好好谋划,不但要在硬件建设上下功夫,建设泊位更多的码头,争取更多的船只在武汉港经停,更要理顺体制机制:“一方面通过信息网络的资源共享,降低物流成本,让更多货物在武汉中转;另一方面,在湖北省内的港口间要做好协调,不能利用打‘补贴战’的恶性竞争来争夺市场占有率,而是应采取协同协作,甚至相互参股的方式,共同将长江航运中心做大做强。”彭智敏补充说。 “想发展,须开放” 如果不是疫情,湖北省和武汉市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或已开展,彭智敏认为,在编制规划的时候,对于武汉城市圈的一些中心城市,如武汉、宜昌、襄阳等,要花更多的精力、更多的资源,重点发展一些未来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武汉的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不得不向外转移,未来,我们应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市场前景看好的产业。” 在彭智敏看来,要巩固现有的高端装备制造、光纤通信、光电子、生物医药等前景较好产业,疫情之后,要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产业全国各地都在争,我们要有选择,不能多头出击,但坦率来说,具体选择哪些产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非行政规划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