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守正创新:以“劳”育时代新人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5
摘要: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 劳动教育虽以劳动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将其窄化为劳动,而忽视了教育的本意。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重塑教育理念,回归劳动价值

二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导向。劳动教育虽以劳动为载体和表现形式,但在实践中却不能将其窄化为劳动,而忽视了教育的本意。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重在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重塑教育理念,回归劳动价值,进而弥补教育短板,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做到手脑并用,把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 [40],从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达成。长期以来,我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经常限于两个极端:其一,在顶端的理念层面大而化之,对实践针对性指导性不强;其二,在末端的实践操作层面,受学科概念、学时、组织、流程和管理等限制,往往把劳动教育窄化为粗放的、浅表的劳作,评价目标侧重于思想表现范畴,弱化了其功能价值,也限定了内容和形式的更新与扩展[41]。而在中间层面存在“中梗阻”,对如何一体化设计、如何指导、如何评价等,缺乏理论框架和实施体系,甚至存在许多模糊概念和研究盲点。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应被赋予更高的品质要求,劳动教育目标应该有更开阔、更科学的概括,同时更应彰显其综合的、立体的育人功能价值。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在生活世界或“真实情境”中获得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解释、判断评价、创新创造等关键素养,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要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的具体形态、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化。我们当今的劳动教育系统已经发生了飞跃,从初始状态经过一步一步地螺旋式生长与跨跃,到现在向高一级的初始状态回归,在一个新的逻辑起点上起步,并形成与新逻辑起点相统一的目标体系和实现路径系统。随着教育综合改革进入深水区,适应时代新人培养需求,必须在教育理念、模式、文化以及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等各环节全面变革,健全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首先,要系统化设计课程内容标准。借鉴国际经验,依据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统筹制定各学段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融入创意、创新、创客、创业等时代要素[42],推动课程内容升级换代。其次,要健全综合化课程育人渠道。将国家规定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等课程作为重要渠道,开足开好,明确并保证基本课时;强化全科育人,在德育、物理、生物等相关学科教学中贯穿、融合、渗透,确保落细、落小、落实;在此基础上,综合发挥班团活动、社会实践、学工学农、研学旅行等育人功能,系统构建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家庭社会参与的联合联动机制。最后,要鼓励深层化课程实施形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支持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对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避免单纯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课程设计。要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亲身经历实践,把研究设计、作品创制、实践实验、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创新创造等融为一体,推动真实学习、真实研究、真实创造,强化完整学习和全面育人的功效。

四要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社会是大课堂,生活是教科书。劳动教育绝不是单纯一条线或一个面上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首先,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系统如何与时俱进、有效应对新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必须从上到下尽快补齐劳动教育体系缺失这块短板,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地生根。其次,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有关法律法规内容,强化组织领导、校内统筹和校外协调,确保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充分发挥育人合力。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配备专兼职教研员,不断提高队伍建设专业化水平。结合各地各校实际,加强劳动教育场地或实践基地资源开发,提供劳动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保证学生实践资源、实践机会和实践质量。最后,要完善学生劳动评价机制。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做到可记录、可追溯、可评价,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参考,推动形成想劳动、能劳动、会劳动的导向和氛围。(作者:李进忠,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

本文系中宣部 2019年重大课题委托项目“习近平新时代党的建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9MZD008)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8.

[2]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9.

[3]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M].孙传钊,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44.

[4]王雅琴.洛克财产权理论评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2(4):1.

[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6.

[6]陈治国.关于西方劳动观念史的一项哲学考察—以马克思为中心[J].求是学刊,2012,39(6):21.

[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5.

[8]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卷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85.

[9]王进.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学习笔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5.

[14] 唐爱军.马克思劳动观及其现实意义[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3):57.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33.

[17]张云飞.《哥达纲领批判》思想诠释[J].前线,2015(3):59.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9.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2.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8.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7.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5.

[23]翟博.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与演变[N].中国教师报,2009-09-22(4).

[2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2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

[26]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73.

[2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1958年9月19日)[J].江苏教育,1958(18):4-5.

[28]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一九七七年八月十二日报告,八月十八日通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7(5):1-9.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7.

[30]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7-108.

[31]加快改革 振兴中国:学习党的十三大报告[M]. 北京:红旗出版社, 1987.

[32]翟博.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形成与演变[N].中国教师报,2009-09-22(4).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N].人民日报,2016-02-23(23).

[3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14.

[3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16.

[3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7]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4-29(2).

[38]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6:2.

[39]“教育2030行动框架”描画全球未来教育的模样[N].中国教育报,2015-11-16(3).

[40]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56.

[41][42]吕文清.劳动教育需要四个进化[N].中国教育报,2018-11-07(9).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