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守正创新:以“劳”育时代新人的逻辑机理和实现路径(2)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5
摘要:二是教育方针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时期(1978年—2012年)。 主要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标志,强调教育为经济(生产力)服务,重点是培养“四有”新人和建设者、接班人。党的十一

二是教育方针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时期(1978年—2012年)。主要以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标志,强调教育为经济(生产力)服务,重点是培养“四有”新人和建设者、接班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教育事业也进入改革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站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全面分析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教育“三个面向”和培育“四有”新人的要求。邓小平强调,“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 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29],并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出了新的解释, 赋予了新的时代要求,主要涉及内容和方法的创新、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有计划地组织和科学研究怎样组织等方面[30]。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3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新时期教育方针被写入教育根本大法[32],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3]。进入21世纪,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实践深化,教育方针不断丰富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教育方针中增加了“为人民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和“美”,完整表述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4]。总体看,这一时期实现了教育方针认识和实践的历史性转变,开启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新征程。

三是教育方针的全面拓展与深化时期(2012年以来)。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服务、一个根本、两个目的”教育方针为标志,突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5]。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战线立足时代和实践新发展,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推动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如何立这样的德、如何树这样的人”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一个新高度。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全面发展的内涵从原来的“德智体美”四个领域扩展为“德智体美劳”五个领域。劳育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中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必将开辟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新境界。

综上,党的教育方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又反映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其中,劳动教育虽然经历起起落落,始终存在着一种复归的状态,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时代的诉求,更是未来的召唤。

实践逻辑: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新使命,成为培养时代新人的路径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6]。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劳动价值功能和劳动者作用发挥,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37];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拓宽了劳动视野,既与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学说一脉相承,又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理念一体交融,是对新时代大背景下人的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客观逻辑的深刻理解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新发展,更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路径指引。

一要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实践的起点。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前提是要有“问题意识”,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首先,从全球视角看,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强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行业,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边界,引发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显著变化,对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学习者能力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使21世纪的教育更好地为人的成长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是世界各国都在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虽然各国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教育理念不同,但在反映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模型中均提及了问题解决、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计划组织与实施能力等实践素养[38]。联合国于2015年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高度关注教育质量提升,提出要不断强化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和创业的技术和职业技能,从而推动实现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39]。世界银行《2018年世界发展报告》认为,人力资本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包容性经济增长的先决条件,强调若要实质性提高教育质量、有效解决技能缺口,应把基础认知能力、基础技能作为人力资本发展的首要重点。其次,从新时代我国教育承载的价值功能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中国教育正步入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如何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素质和人才支撑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应对不断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对教育变革提出的新任务,如何承担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教育发展赋予的新使命,我国教育的时代“答卷”异常艰巨复杂。做好这份“答卷”,必须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用力、相向而行。在教育现代化整个价值体系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培养时代新人,既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方向目标。因此,必须通过优先发展教育,把人口中蕴藏的智慧资源挖掘出来,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进而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最后,从我国劳动教育自身看,重视劳动育人价值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各地各校在劳动教育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丰富经验。但总体看,当前劳动教育依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例如:社会上对劳动的价值有所怀疑,轻视劳动、忽视一线劳动者,也有一味夸大资本作用,甚至投机取巧走捷径、幻想一夜暴富或不劳而获的现象;国民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特别是在学校主阵地中,功利主义思想长期存在,单纯强化“智育”、唯分数至上,片面地将劳动与智力切割,劳动课程设置率低,劳动教育形同虚设,甚至将劳动教育畸变为技艺学习、休闲娱乐和惩罚手段等;学生自身对劳动理解片面化、浅显化,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能力退化,出现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综上,劳动教育正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回归劳动初心、使命已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责任编辑:采集侠

最火资讯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