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业内

旗下栏目: 业内 数据 数码 手机

拓荒科技新闻边疆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5-24
摘要:刘亚东,男,科技日报社编委,高级记者。1979年至198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科技日报社工作。采写的作品两次荣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两次荣获科

  刘亚东,男,科技日报社编委,高级记者。1979年至1987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今,在科技日报社工作。采写的作品两次荣获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两次荣获科技好新闻奖;编辑的作品四次荣获中国新闻奖。2007年,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2008年,获第九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

  1992年,刘亚东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可选的工作岗位很多,最终,刘亚东选择了《科技日报》。

  法学博士跑新闻?刘亚东的选择让很多人不解,但这并不是第一次。 1987年,刘亚东的硕士论文研究成果,实现了计算机实时接收和处理卫星云图,教授夸他“是块工程师的好材料!”。但他并没去当工程师。

  同样,1992年法学博士毕业之后他也没有顺理成章地搞国际问题研究。对刘亚东而言,选择做新闻工作是偶然中的必然: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面对挑战。因此,如今虽早已年逾不惑却依然每天都感到“脚下的新闻之路刚刚开始”。

  工科和文科兼备的复合知识背景、良好的外语条件,使他得心应手地不断拓荒科技新闻的边疆。

  刚到科技日报社的第二天,刘亚东就发表了自己平生第一件新闻作品,本来报社的老同志善意地提醒他练习写简讯,最后他却因这篇评论《政治家科技化—1992年美国总统大选新动向》一炮打响,这篇评论还被评上报社季度好新闻, 第一个月,他的发稿量就是全报社第一名;第二个月发稿量达到额定量的9倍,打破报社发稿量历史最高纪录。

  1993年9月,刘亚东扛着传真机,随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赴摩纳哥蒙特卡洛,报道2000年奥运会的申办活动,短短9天里,他总共发稿并见报27篇,共45000字,平均每天5000字,其中多篇获全国日报体育好新闻奖等各种奖励。

  刘亚东喜欢那种富于激情、充满人性温暖的报道风格。文风活泼、幽默风趣。《IBM推出“绝缘体上硅”》《气象预报:能掐会算美国佬》《今年最后一分钟有61秒》《旧鞋子与新地板》《彗星好觅 饭碗难寻》……都堪称其中的典范。 荣耀背后是不懈的努力。 在刘亚东看来,科技类报纸中不少读起来像“天书”一样的报道,专家看不惯,百姓看不明白,“上,上不去,下,下不来”,这是因为记者缺乏科技知识或者偷懒。

  1994年,刘亚东被派往美国,任《科技日报》驻联合国暨纽约首席记者。5年里,他的足迹遍及美国48个州。很多读者记住刘亚东这个名字,都始于当年那场 “纽约国际象棋人机大战”。美国IBM超级计算机“深蓝”战胜俄罗斯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是1997年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新闻事件。历时9天的“人机大战”期间,刘亚东查阅资料,深入现场,跟踪采访,写了大量深入浅出的报道,将复杂的科技问题讲得通俗易懂。整整9天,刘亚东翻阅了几尺厚的资料,深入现场,跟踪采访。决胜局结束后不到两小时,《为人类智慧喝彩—评纽约国际象棋人机大战》便已摆在编辑部桌面上。这篇报道获1997年科技系统优秀作品一等奖和1998年中国国际新闻奖二等奖。

  2006年1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前夕,刘亚东接到紧急任务:国务院领导要求《科技日报》尽快发表一篇关于三代领导人论科技与创新的文章。他通宵达旦,在不到24小时里完成了述评《为了共和国的今天和明天》。文章有思想、有事实,洋洋洒洒六千字,但读来丝毫不觉冗长。

  用英文写日记是刘亚东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就像每天涮牙洗脸一样。只因他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中的网络时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外语是捕获更多信息的法宝,也是开拓思维疆域的利器。因而,外语将和其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肯定,外语是未来媒体竞争的一个制高点。谁抢占了它,谁就掌握了主动;谁丢掉了它,谁就丧失了先机。”

    文章来源:《中国记者》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