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卡脖子」也不是一两天了,这场「科技史上最悲壮的长征」早已启程,加油! 针对最近“卡脖子”的事情, 小新发了一条微博, 回忆了2018年12月26日 “中国制造日”微博互动时, 央企小伙伴们的心声。
没想到引起400万粉丝围观讨论, 观察者网借机全程回顾了 去年的“中国制造日” 央企自主创新盛举。 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转发、评论。 华为的“备胎转正”, 让无数网友心潮澎湃。 这份面对风险挑战的骨气、底气, 不仅是华为的精神财富, 更是中国企业共同的选择和心声。 今天我们倡导的“科技自立”, 其实一直是都是中央企业坚持 并为之不懈奋进的信念。 因为曾经,中央企业经历过同样的“至暗时刻”, 所以今天,我们更加理解华为 在自主创新上的“极致坚持”。 这场“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 我们早已启程。 在“科技自立”的选项前,我们从来没有犹豫。 没有“科技自立”,无异于将“命门”双手奉上;别说保障国家经济安全,连议价的资本都没有。 这样的辛酸,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 毫不犹豫选择“科技自立”,意味着把宝贵的主动权、选择权、议价权掌握在手中。 曾经,我们完全依靠进口盾构机,技术专家要国外配,处处看人脸色。在使用过程中,即便有质量问题对方也不会承认,维修的钱足够买一个新的。维修过程不给我们看,一条警戒线把中国人挡在外面。
2015年,国产首台铁路大直径盾构机打破了国外近一个世纪的技术垄断。现在,中国的盾构机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二,将外国同类产品价格拉低了40%。 曾经,我们的港珠澳大桥面临难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国内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因此找到了在沉管隧道方面技术最牛的荷兰公司寻求技术合作。对方却要价1.5亿欧元,相当于15亿元人民币,而且还只是咨询费用,不包括技术转让费用。最终我方提出付3亿元,只换取最重要、施工难度最大部分的技术支持。对方却回应:3亿元只能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面对如此羞辱,我们历经数年艰难攻关,最终完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沉管隧道施工。而荷兰人也只能承认,中国从沉管隧道技术的小国,一跃成为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大国。 国产化、自主创新意味着什么?中国石化的这位师傅说得很明白了: “老外的一个钻头,说100万,你用不用?没有国产化,你就得用。他是不是制约你?它实际就值5万,但就要卖你100万,一穷二白人家就整你。当你有了以后,你有议价权了,你可以用它也可以不用它,他是不是要降价?国产化的意义,不只是避免多花钱,还避免关键时刻被卡脖子。” 在新中国石油工业起飞的时候,“钻头不到,石油不冒”。没有钻头,只能找国外购买。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石化的科研人员一咬牙,一跺脚,自主研发喷射式聚晶人造金刚石刮刀钻头。1979年的春天,新型胜利钻头一次下井进尺2901米,创造了该类钻头单只进尺世界最高纪录!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种“鬼逻辑”,中国不信,央企不信! 因此才有了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特高压输变电、国产航母、歼20、驱逐舰、天眼……
“科技自立”,从来都是我们的坚定选择,唯一选择! 在“科技自立”的目标下, 我们深知没有投入就没有收获。 根据2018年数据: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 近年数据表明,全国企业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全国77%,而中央企业研发投入又超过了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四分之一。在国家科技奖励中,中央企业获得科技奖项占获奖总数的1/3以上。 每一件大国重器,每一项超级工程,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建立在这些实实在在的资源投入的基础上。 创新需要的最重要资源,是人。 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截至2016年底,中央企业拥有科技工作人员156.6万人,两院院士226名; 其中中央企业拥有工程院院士189人,占全国的22.8%。 如今,在最高精尖的领域, 嫦娥、神舟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3岁 北斗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5岁 国产航母科研团队平均年龄37岁 ……
在许多总装车间,90后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主力军。这些在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是我们自信的源泉、硬气的资本、自立的希望! 在“科技自立”的征途上, 我们时刻与孤独和艰辛为伴。 科技自立之路,往往伴随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艰辛。 回望那些照亮中国自主创新的光荣与梦想,无一不是耐住寂寞、百炼成钢。 科研之路,一走就是一辈子。航天前辈们的寄语就在耳边: 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任新民 既然要接受一个任务,一定要成功,中间不管失败多少次,那么你最后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你承受得了也得承受,承受不了也得承受。 ——黄纬禄 当年,没有外援,没有技术积累,更没有计算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及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发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一个去算……黄旭华说:“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奋斗永久。今天,这样的精神同样在照耀我们砥砺前行,并催生出一个又一个鼓舞人心的科技创新故事。 1994年,我国决定开始研制我们自己的导航卫星以及定位系统,定名北斗。就在前几天,由航天科技抓总研制的最后一颗北斗二号卫星升空,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区域”向“全球”平稳过渡提供有力保障。
▲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示意图。今天的北斗导航卫星,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100%。 从一纸规划到提供全球服务,北斗的星路历程走了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