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次,内容管理系统也是标配。它是一个统一的后台,记者在里面从选题、编辑到改稿、发布全流程覆盖,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比如快讯、视频等等,其目的是在生产流程上通过工具来优化效率。若没有技术、没有工具,那么信息都将是错乱的,流程都将是混乱的,不可能进行高效率的组织生产。
此外,第一财经还研发了手机记者端,它基于无线信息技术开发,集图文、视频、直播三种新闻类型生产功能于一体,能为记者提供跨业务数据库及跨地理阻隔的移动采编办公模式。
第一财经的传播认知及传播模式:自建平台与全网运营
首先,一家媒体必须要建立自有平台。如果一家财经媒体变成“新闻发布机构”,它就“没有了商业模式”。因为无自有平台就做不了广告变现,更做不了其他基于平台的新型服务。虽然自有平台无法与超级平台相比,但它的体量依然可以到一定规模。一个APP每天只要有百万级日活,那么通过广告就足以养活自己。
第二点,全网运营。必须客观地承认单一媒体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靠自有平台只能走50公里,剩下的50公里必须通过其他大平台来帮助完成。 全网分为两层,一层是传统意义上的全网,比如大平台,在传播及影响力方面作用很大。另一层是现在的全网,包括垂直细分领域的小平台,可以帮助你精准接触到、影响到有需求的人群。财经媒体的商业化及未来必定基于影响力,而影响力取决于能否将内容传播给更多潜在的精准人群。
在传统媒体的改革当中,《第一财经日报》全面转向深度观察和专业解析;《第一财经》杂志也从周刊改版为月刊,顺利完成品牌升级,发行和广告势头都非常好;电视团队转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60%-70%电视产能向移动端转移。 
此外,第一财经还做了商业数据中心及城市研究所,影响力和财务表现都非常好,因为现在随着中国的发展,这时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他们对于商业数据、城市数据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 财经媒体的未来:从广告到品牌力服务 关于财经媒体的未来,有三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首先财经媒体的空间在哪?其次,主流机构媒体的优势是什么?最后,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市场有哪些变化?
实际上,主流机构媒体的优势依然在强大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第一财经有高质量的生产团队,关键不在于它的成本多高,而在于能够通过他们获取多大的影响力和商业收入;同时,第一财经的全媒体产品体系、品牌背书等也能体系化地将竞争优势做大做强。
未来财经媒体的发展方向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则—— 总体而言是在广告模式之后,必须要找到品牌力的服务模式。 
具体展开来讲,一是从自有平台到全网分发,上述已经说过不再赘述;二是从广告模式到付费模式,这里的付费模式不只是指付费新闻,而是包括了向B端和C端的多种服务性收入模式;三是从内容到活动,将品牌力输出至非内容方面的合作,比如论坛、直播等;四是从线上到线下,线下活动的用户粘性远远好于线上,性价比很高。这些是未来两三年需要认真去探索的四个方向。 
“内容的场景服务”是第一财经今年年初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和以往广播式的传播大不相同,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人群在不同场合下有不同的信息接收场景。在不同场景下,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信息送达到他的手中就成了一个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存在着大量财经新闻的使用场景。比如在商业银行的APP里,用户除了简单的存取款、买理财产品之外,他还有接收信息的需求。
以一家股份制银行为例,他们自身App上有很多用户,但这些用户不活跃,即用即走。那么如何提高用户活跃度和转化率?这是金融机构碰到的普遍问题。但通过帮它提供专业财经内容、运营财经频道,其结果是半个多月后活跃度极速上升,这对第一财经来讲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场景。 
在商业化方面,第一财经的大量品牌活动已经构成了较大的收入来源,截止到2019年10月底,第一财经新媒体业务收入已经占到公司总收入的57%,非广告收入占比达43%,新媒体广告收入持续提升,这都证明了第一财经新媒体转型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