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讯 “1986年,我的月工资50.5元,2019年,工资加上各种补助每月是5500元;” “上个世纪80年代,孩子们在低矮的茅草房里上课,自备课桌;2019年,南万小学宽敞明亮的4层教学楼已经竣工;” “十几年前,孩子们还买不起几毛钱的文具,2019年贫困小学生每生每年的教育补贴最高可达3400元” ……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南万小学的乡村教师王积文用了几组数字见证了琼中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近年来,在中央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琼中县坚持抓好教育教学中心工作,努力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薄弱学校改造和校园标准化建设,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好校长好教师”引进工程,优化强化校长、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不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精准实施教育扶贫,扩大学生资助范围;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琼中县教育事业正朝着可持续健康方向发展。 目前,琼中县有学校63所,幼儿园37所。2017年,琼中县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在全国教育扶贫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2019年,琼中以优良成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 精准实施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自从与妻子离婚后,吊罗山乡长田村村民黄明标独自承担起抚养3个小孩的重担。“两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上学都得花钱啊。”即便把卖槟榔、割胶的钱凑成一沓,黄明标依旧难以填满儿女学习费用这个大窟窿,这让他不得不厚着脸四处找人借钱。 2017年,黄明标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3个孩子所在学校的老师很快上门进行了信息核查。不久后,孩子们的一卡通存折陆续被汇入2400元到4150元不等的教育补助,一下子解了黄明标的燃眉之急。“身上的担子一下子轻了许多,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 黄明标口中的“好政策”,是指琼中率先在全省开展的建档立卡贫困生义务教育阶段“四免四补”、高中教育阶段“四免二补”政策。每年开学前,琼中每所学校都会专门成立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上学信息核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情况进行调查登记、精准识别,确保不漏掉一个贫困生。 “2018年我们共投入2047.447万元用于教育补助,解决了6622名贫困学子上学难题。”琼中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介绍,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全覆盖资助体系,让琼中的因贫辍学现象得以基本消失,而在家访调查基础上打造的“四个一”关爱体系,则建立起可持续帮扶长效机制。 14岁的小顺(化名)来自一个单亲的低保户家庭,曾一度有厌学情绪,乌石学校的老师开始密切关注其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在“每天一见面、每周一谈话、每月一家访、每学期一次帮扶效果评估”的精准关爱帮扶下,如今小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力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走进琼中县实验小学,崭新的教学楼矗立在眼前,白墙上装点着五彩斑斓的线条,校园花红草绿、树影婆娑,完善的校园基础设施以及优美的校园环境,让这里的学生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们学校是2016年开工建设的,去年9月投入使用,为的是改善琼中县城地区小学办学条件,缓解县一小等学校的教学压力。”琼中县实验小学校长王昌元说,学校占地面积114亩,建有两幢教学楼、两幢综合楼、教师周转房等设施。 过去,琼中县城地区仅有两所小学,但是学生却越来越多,一个班级的学生常达到60多人。为消除“大班额”现象,琼中投入1.5亿元新建县实验小学,新增学位1800个,有效缓解县城城区入学压力。 这些年,琼中县不断优化中小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新建县实验小学和11所公办幼儿园,并按照“就近划片免试入学”原则,结合城镇建设实际,将全县74所(含教学点)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整合为60所(含教学点),进一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均衡的办学格局。 为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法定增长”,2015年以来,琼中县政府累计投入12.59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发展,其中,投入约2.89亿元新建及改扩建校舍91栋、田径运动场28个、篮球场48个、排球场16个、足球场28个;投入1.2亿元,配置电脑3218台、图书191130册、实验室51间、多媒体教室454间;投入1.5亿元新建了县实验小学,去年9月已投入使用。至此,全县中小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达到了国家规定标准。 与此同时,琼中县还积极推进“一县两校一园”工程,与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挂牌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琼中附属中学,并将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纳入合作办学一体化管理,为琼中基础教育注入了“优质基因”。 2018年,高考A批上线率比2017年增长30.8%;中考成绩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八 牢抓人才兴教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琼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交通相对闭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琼中的教育一直处在全省落后水平,人才成为琼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教育发展的好,光有漂亮的校舍、现代化的设备,远远不够,需要强化队伍建设,确保有一支优质均衡的师资队伍。自2015年以来,琼中先后引进优秀校长17名、学科骨干教师35名,招聘特岗教师100名。 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琼中县着力完善“好教师、好校长”引进机制,切实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落户等方面问题。 “虽然这里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但是教育土壤却十分肥沃。我觉得自己在这里有施展才华的空间。”2016年9月,作为海南省第二批面向全国引进的骨干教师,王洁、孙元花夫妇在应聘考试中成绩突出,从湖北省被“请”到琼中县思源实验学校任教。“琼中县是个好地方,这里的人很朴素,这里的领导、同事待我们如家人,我们会一直在这里待下去,扎根基层教育。” 此外,为提高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实现城乡优质管理与师资共享的目标,琼中县近几年加大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力度,深化了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和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期间组织中小学教师到江苏、上海、武汉、成都、重庆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培训达500多人次,拓宽了异地交流、培训的渠道。 2015年3月以来,琼中县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全县学科中心教研组、学科区域教研组、学科教师组成的三级教研网络,组建了129个中小学学科区域教研组,开展学科区域教研活动,全县2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均参与、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