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陕西省政府出台《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来,榆阳区紧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在改革乡村教师分配选调制度、实施乡镇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走教制度、稳步提高教师工作津贴的基础上,依托城乡学校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了一批“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在大幅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化、优质化发展。 组建共同体 乡镇学校有了“靠山” 刘官寨九年制学校由原刘官寨中学和刘官寨小学合并而成。一直以来,学校教师的办公室,用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修建的老窑旧房;最“气派”的二层小楼虽漏水严重、设备短缺,却一直扮演着音美活动室、计算机室、团队活动室、师生活动室等多重“角色”;锅炉老旧不堪,学生喝水、取暖都有问题;学生灶没建起来,师生就餐极不方便,几乎没人愿意住校。加之学校管理落后、教学质量欠佳,最终导致优秀生源外流严重,办学规模逐年萎缩…… 2016年,在榆林市教育局《关于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下,榆阳区开始着手在义务教育学校推行发展共同体办学模式,出台《关于推行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实施方案》并试点组建了榆林市第七中学和青云中学发展共同体。 在该模式下,城乡学校采取“1+1”“1+N”办法,一个中心校和一个或多个成员校以“结亲”形式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共同体学校还通过成立共同体建设委员会、实行中心校(优质学校)校长负责制,实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师生交流、督导考核、效益联评六个“一体化”,以达到全面盘活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2017年,榆阳区先后组建了11个学校发展共同体。 当年秋季开学前后,作为“共同体”第一责任人,榆林六中校长梅亮华多次来到刘官寨学校,一次次协调解决刘官寨九年制学校的各种问题。“与榆林六中‘结亲’不到两年,学校面貌已经发生了变化。 全方位交流 优质资源全面“辐射” 硬件问题解决了,教学质量又该如何提升?对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所在,榆阳区要求中心校采取实地指导、分层培训、研修交流、示范帮带、联评考核等手段,广泛开展师资交流、培训研讨、名师带徒等活动,将办学思想、管理经验、优质师资、教学改革、素质教育、教学科研等优质资源向成员校辐射。 在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体系中,中心校和成员校之间通过教师轮岗、鼓励中心校教师到成员校支教、举办班主任交流活动等,帮助成员校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这一举措已得到广大家长的认可。此外,共同体学校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学生交流长效机制。 3月27日,榆林市第五幼儿园教师马芝香向该园教师作了题为《幼儿园科研工作的设计与实施》的授课。通过远程教学设备,镇川镇中心幼儿园全体教师通过高清视频同时参与了培训。据了解,榆林五幼与镇川镇幼儿园、马合镇幼儿园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以来,3所幼儿园之间会不定期开展远程课程教学互动。 截至目前,榆阳区已经为所有共同体学校配置了高清远程互动设备,共同体建设实现现场全景化、指导全程化、交流便捷化、发展同步化和帮扶常态化。 深层次融合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为推进城乡教育深度融合,榆阳区教体局每年还会根据中心校、成员校实际情况,在全区开展一次质量联评和效益评估,实现共同体学校捆绑式、一体化联动考核。该考核办法规定,中心校的年度考核成绩是中心校成绩的80%与成员校成绩的20%之和;成员校的年度考核成绩则是中心校成绩的20%与成员校成绩的80%之和。考核为优秀且排名前20%的共同体学校,将受到表彰奖励。 截至目前,榆阳区已经组建48个学校发展共同体,乡镇中心幼儿园与城区幼儿园、乡镇中心小学与城区名优小学、乡镇薄弱初中与乡镇优质初中、城区优质初中全部参与到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中,所有农村孩子都能在就近学校享受到全方位的优质教育资源。(当地供稿 王森 陈杨) (责编:李志强、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