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教育基本矛盾转变为人民群众对普及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的矛盾。在这一阶段,教育主要矛盾是办学条件与办学规模的矛盾。国家急需大量建设人才,但是学校办学条件亟须改善。 第三个阶段是以2001年中央政府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为标志,教育基本矛盾进一步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巨大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在这一阶段,教育主要矛盾是普遍提升与重点突破的矛盾。 第四个阶段是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分析社会主要矛盾的思想方法,来研究当今教育的基本矛盾。在当今江苏教育的实际中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教育基本矛盾为教育供给的单一、粗放,与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之间的矛盾。 怎样理解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 记者:《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八大基本理念——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其中,第一个理念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您认为,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德育”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周洪宇:德育在整个人的发展过程当中,毫无疑问起着基础性、统领性的作用。说它是基础性的,是指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德育为先,德育是基础。从统领的角度看,德育在我们整个教育事业中、在人的成长中是统领性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记者:马克思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和最高目标。这八大基本理念,大部分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谈的,充分体现了对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尊重。教育现代化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什么重大意义?对此,您是怎么理解的? 葛道凯:这个问题非常重要。我们知道,教育是社会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这个社会活动是有特别定义的,叫作“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人在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不难理解,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教育一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国际上有学者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很多人认为,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副产品。 其实,人的现代化不仅不是国家现代化的副产品,反而恰恰是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人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实现人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型的过程。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现代意识也就越强。由此可以说,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人才会成为社会人、有现代素养的人,才可能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记者:《实施方案》中提出,推进教育现代化区域创新实验。您认为,教育试点、区域创新对于教育改革的推进、重要政策文本的出台有什么重大意义? 周洪宇:从历史角度看,我们的教育改革创新,一般会选择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或其他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这符合教育工作的规律。中国是一个大国,东中西部教育发展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改革创新,最好是通过某些地区或者学校进行试点。所以在近现代教育史上,都是先进行学校、地区的区域性推进,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然后再推广到其他地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先从区域的角度来试点,符合教育工作的规律。 从现实的角度看,教育工作的推进也有先区域试点再全面铺开的特点。比如,江苏的教育现代化建设,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等,各方面条件都比较成熟。 记者:葛厅长,3月5日,您在发言中表示,江苏省愿意在教育部的指导、支持下,继续积极为全国教育现代化“探路”,建议教育部将江苏列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改革试验区。在江苏省近年来的教育发展中,有哪些宝贵经验? 葛道凯:江苏教育现代化已经推进26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一些体会。首先是政府主导。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加强省级统筹、突出指标引领、实行工程带动。 记者:接下来要做的工作是什么? 葛道凯:只有政府主导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规划。我体会,这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规划。在实践中,坚持以小康社会建设为基础并与小康社会进程基本同步、适当提前2至3年的原则,对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规划。结合全省区域发展差异进行规划,在立足整体、统一标准的同时,对苏南、苏中、苏北实施差异化策略。下一步,我们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是发展适合的、多样化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记者:具体要做好哪些方面? 葛道凯:有了政府主导和科学规划,实施过程中还要分类指导。一方面,推动条件较好的地区先行先试、提供示范。另一方面,指导基础薄弱的地区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政府有了规划,也给出了指导任务,能不能落实?就要评估。我们建立了相关机制,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评估的规划,学校负责建设实施,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负责评估验收。下一步的重点是促进办出特色品牌。 还有一条不可少,就是社会参与。我们一方面鼓励支持民间资本投向教育,另一方面推动形成政府评议和群众评议、专业判断相结合的教育治理状态。总的来说,教育发展到今天,社会参与还是不充分的,特别是在教育教学的组织上。 怎样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记者:您认为,当前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应该在哪里? 周洪宇: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点,我个人理解,可能现在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治理的现代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把教育领域中的“放管服”改革概括为一个中心、四大改革和保障。一个中心是指人才培养。四大改革是指办学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和转变政府部门职能。 “放管服”改革怎么理解?“放”就是选择放权,政府下放过多的行政权力,是对政府的角度进行重新定位,厘清政府、市场、社会边界的相互关系,防止政府在管理上出现错位、越位或者不到位。“管”是进行管理变革。“服”就是优化服务,减少行政审批干预,提升政府供给的服务质量。这是目前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方面。 记者: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推进教育治理,我们还要做哪些变革,以适应当前形势及其变化? 葛道凯:刚才周主任提到教育治理的“放管服”。对政府来说,我的体会是,“放管服”就是要尽可能地调动社会各个方面,让教育的各个系统、环节、领域都能够把大家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发挥出来。 教育现代化进入新阶段以后,教育治理会有所不同。要实现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解决新时代教育的基本矛盾,我们要实现五个方面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