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4)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0
摘要: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大学的治理、管理距离决策科学化还有很长的距离。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大学决策的程序不健全、缺乏决策支持系统。原本,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理应担负这一任务,但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我认为,大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大学的治理、管理距离决策科学化还有很长的距离。这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大学决策的程序不健全、缺乏决策支持系统。原本,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理应担负这一任务,但实际状况并非如此。我认为,大学应重视院校研究,建立科学的决策支持系统。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图源:文华学院官微

只要目标明确,共同创造,就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陈志文:您的专业是工科,最后做了高等教育研究。您觉得工科的学习对做高等教育研究有什么帮助吗?

  刘献君:我觉得有两个明显的帮助。第一个帮助是逻辑思维,工科的逻辑思维比较强,这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来讲很重要。我发现,学生们论文的问题往往都出在逻辑上。

  第二个帮助是科学精神。我大学毕业以后,做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200A可控硅研制,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最后成功了。在研制的过程中,要通过烧结在硅片上使某一个物质进行扩散,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否则电流无法控制。自此,“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这句话,就深深印在我脑子里了。

  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我自学了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去研究教育。而教育是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我的知识结构不足以满足研究需求,就用“功能的方法解决结构性问题”,即研究到什么问题,涉及什么理论,就学什么理论,并且还要系统地学。不学哲学,不学黑格尔,不学马克思,怎么进行研究呢?我在指导学生时就说,“不能用无知去研究未知,要用科学理念去进行研究”。

  陈志文:您在高校做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对您做研究有什么帮助?

  刘献君:这些实践经验能帮助我发现问题,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也更有底气了。另外,也给了我背景支持,研究高等教育的人必须对高等教育管理有所了解。

  陈志文:也就是问题导向。换句话讲,我们很多社会科学研究,就是要给现实社会运行提供支撑或者帮助。在文华学院,您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实践,理论上对实践的影响应该更大,对吧?

  刘献君:是的。对于文华学院来说,首要一点,就是要把握住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的宗旨就是育人为本、质量第一,这也是我们学校保留的唯一一条标语。第二,在育人方式上,我们采取的是个性化教育方式。第三,文华学院是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而不是因为我是校长就去实践我的思想,当然,我会提出目标。在共同创造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三点:一是要把握住方向;二是要遵循规律;三是要有招数、有办法。

  在这里,我主要说说个性化教育,这是文华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区别于其它学校的一个特点。文华的个性化教育是从偶然开始的。2005年暑期研讨会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有170多位学生基本上不听课、10多门考试不及格,该怎么办?我说了一个办法:组织一个小组,我当组长,大家参与,与这170位学生一个个地谈心,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学?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后来我们真的一个个地去谈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学生都很愿意交谈。谈完以后我们对这170多位学生一个个地分析,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制订课表。后来,这些学生考试都及格了,还有三个人考上了研究生。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是有个性的个体,这启发了我们的个性化教育。

  经过充分的准备,2009年,我们正式开始讨论怎样开展个性化教育。中国光谷首倡者黄德修老师说,个性化教育是我们文华人的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责任,这个说法很到位。我们从发掘每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开始,首先搞清什么是潜能,在此基础上,设置了潜能导师,正式开始了个性化教育。

  这是一个共同创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我们邀请到了国内著名教育学者潘懋元、顾明远、叶澜、周远清、王英杰、钟秉林、瞿振元、丁钢、张楚廷、郭文安、王义遒、陈学飞等来校指导,帮助我们完善个性化教育,通过不断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化个性化教育。

  现在,“三九个性化教育模式”已经形成,即:三个关键点——潜能、立志、空间;三类学生——学术型、能力型、潜力型;三个一工程——一人一规划、一生一课表、一师一优课。个性化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确实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文华学院的个性化教育仍在探索、深化之中。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来源:文华学院官微

  陈志文:从华中科大到文华学院,在这一转换中,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刘献君:民办高校有它的优势,机制灵活性强,但是怎么处理好和董事会的关系?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怎么保障教学质量?这是有压力的。

  但我相信只要目标明确,每个人都参与创造,就没有办不好的学校。我们学校整体上凝聚力很强、很团结,老师学生都是有智慧的。有一位同学曾说,“个性化教育的起点是尊重学生,终点是学生尊重”。换句话说就是,当学校、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尊重学校、老师。还有一位工科老师说,“个体差异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好,个体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影响。文华学院还有一个很好的亮点,叫“周日晚点评”:每周日晚上,老师、学生会对社会问题、学习问题进行交流,有时候我也参加,效果很好。

  陈志文:您上学是在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后来长期在那里工作,现在来到文华学院。您觉得,这两所学校分别给您带来了什么影响?

  刘献君:实际上,我经历了四所学校,但主要经历是在华中科技大学。1983年到1985年,我到襄樊,创办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后来去了中南政法学院,我是该校复校后第一任宣传部长。这四所学校,对我来讲都是有帮助的,但影响最大的还是华科,给了我更广阔的视野。

  陈志文:如果时间允许,您准备把文华学院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