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0
摘要: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专访文华学院院长刘献君。

  刘献君,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文华学院院长。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扫码查看专题

实践出真知,高等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互相推动的

  陈志文:做高等教育研究的人,当校长的很少,您可能是唯一一位。您觉得一线的工作经验,对您做教育研究有什么帮助?

  刘献君:我从1969年大学毕业至今,这50年都在高校行政管理一线工作。这是我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

  一线的工作经验对于我的教育研究帮助很大。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进行研究,得出理论、结论,研究与实践是互相推动的。由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由,这是我的研究路径。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往往带有偶然性;必然则是客观事物的真理、规律,是事物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往往于偶然之中;而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真理的认识。

  在这里举一个我工作中的例子。1994年,华中理工大学把所有的文科放在一起,成立了文学院,我兼任院长。当时学校的文科力量很弱,要发展就必须取得理工科的支持,为他们服务。怎么服务?我提出,面向全校举办人文讲座。第一场讲座原本安排在一个中等教室,结果坐不下,临时换到了大教室。为什么大学生愿意听人文讲座?后来,这成为了我的研究课题。通过考察历史、了解学生状况、研究规律,我们认识到,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教育,还要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学生的成长既需要科学知识,又需要人文知识,因此,在高校中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是必然的。随后,我们推出了大学语文水平达标考试。

  陈志文:当年我曾收到你们学校一位学生写的一封信,说他终于过了英语四级,可以拿到学位了,但是提笔给家里人写信,居然不会写。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说英语四级不过拿不到学位,但是语文不过关,为什么就拿得到学位呢?我记得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你们学校正好推出了大学语文水平考试。我采访了当时的杨叔子校长,写了一篇文章——《重了洋文轻了中文》还获了一等奖。

  (注:《中国青年报》载《重了洋文轻了中文——英语过不了四级,不给学位;中文水平不过关就可以拿学位吗?》)

  刘献君:对。后来,在教育部领导下,我们开始探索文化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什么是文化素质教育?我们的研究发现,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并非某一个具象的东西。

  第二,文化素质教育起于知识、止于境界,从学习知识起步,但只有到了境界的层面,才能实现真正地融合。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具有渗透性,要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要与其它方面结合、协调起来。

  陈志文:对文化素质教育理解到位很重要,不能简单化、标签化。

  刘献君:对。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逐步探索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首先,推动文化素质教育进入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持久,才能落实到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我申请了教育部的一个重大课题,联合几所高校共同研究,从国内外通识教育及文化素质教育的状况、问题、经验入手,探索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特点、内容、体系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教材、开设课程。

  其次,开展社会实践。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工科老师提出,“花钱搞文化素质教育不如买点设备”,“你们文科老师的文化知识肯定比我们多,但思想品德不一定比我们强”。这引发了我们思考,知识不等于素质,从文化知识到文化素质的中介是实践。于是,我们开始重视社会实践,由时任校长的周济院士亲自抓,上半年给本科生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暑期开展社会实践,下半年进行总结交流。

  再次,科学和人文是相通的,每位老师都要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人文教育。当时,我兼教科院院长,组织教科院博士生、硕士生对全校100位教授进行了深度访谈,包括杨叔子、裘法祖院士,收集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形成了材料。

  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一篇文章,总结了结合专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八种方法:起于知识,启迪精神,渗透美育,行为互动,营造氛围,以悟导悟,以人为本,止于境界。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同志看到我的文章后,给我写了一封信,对我们的探索实践给予了充分肯定。很多老师确实做得好,比如后来到武汉理工大学任党委书记的刘伟教授,他把热力学和生命相联系,讲到没有热就没有生命;又比如材料学的一位老师,讲到材料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还有一位老师讲的美育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懂得美就不懂得丑,不懂得丑就没有羞恶之心,没有羞恶之心何谈道德?这把美和道德的关系说透了。

  陈志文:很多自然科学领域的老师在讲文化时,在某种程度上是用自然科学的逻辑体系去解读,非常有意思。

  刘献君:是的。文理其实是相通的、交叉的。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刘献君 中国教育在线/摄

高等教育研究得解决实际问题,支撑高等院校发展

  陈志文:清华大学今年校庆日有一个活动,研讨综合性大学如何办好教育学院。我跟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江波聊了这个话题,觉得综合性大学办教育学院,说小了,要能给学校发展提供支撑,说大了,要能给国家发展提供支撑,而不能自娱自乐,甚至只管发论文,那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实际上也是在强调高等教育研究要以问题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在您这些年的高等教育研究过程中,还解决了哪些从需求出发的实际问题?

  刘献君:我非常赞同您的说法。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队伍是全世界最大的,文章最多的,但是不太管用。这些年,高教研究刊物就是研究者看,你看我的、我看你的,你引用我的、我引用你的,热热闹闹,但是校长不看、处长不看、老师不看、学生不看,似是不结果的树。

  为改变这种状态,从2000年开始华中科大在全国推进了院校研究,研究每一所学校自己的问题,为其决策提供支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