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关注 科技 财经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全国 福建

教育

旗下栏目: 教育 体育 网络 军事

刘献君:高等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3)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采集侠 人气: 发布时间:2019-06-10
摘要:陈志文: 从我的角度看,“双一流”其实更强调特色。与“211”、“985”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增加了25所,而这25所里,除了宁波大学和河南大学,剩下的都是单科性学校。“211”、“985”高校基本是综合性大学,

  陈志文:从我的角度看,“双一流”其实更强调特色。与“211”、“985”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增加了25所,而这25所里,除了宁波大学和河南大学,剩下的都是单科性学校。“211”、“985”高校基本是综合性大学,但“双一流”很明显强调的是学校的发展特色,导向是很明显的。

  刘献君:对。

  陈志文:再回到二十多年前,您经历过高校大扩招,您怎么评价?在大扩招之前还有一波院校合并,您又如何评价呢?

  刘献君:任何事都有利有弊,没有绝对好的事,也没有绝对不好的事。院校合并,我认为利大于弊。在这之前,中国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院校合并最大的好处是产生了一批综合性大学,有些学校在并校的同时也进行了学科综合交叉,这都促进了高校更好地发展,便于管理。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把有些相似的学校合并在一起,意义就不是很大。总之,有利有弊,利是主要的。

  对于大扩招来说,这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但这是中国国情的需要,大扩招至少一下子把高等教育的整体规模提上去了。中国高等教育这四十年的发展,可以说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契机,对国家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志文:对。二十年前,我是坚决反对大扩招的,但二十年后,我坚决支持大扩招。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件事的评价是有差异的。

  很多人一直在质疑大扩招,认为造成了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但就像汤敏先生说的,这是个伪命题,不能拿当时招的几十万人,来与现在招的几百万人来比。

  刘献君:是的。毕竟这么多人接受了高等教育,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国家今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且,教育部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如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保证基本教学质量。当时,教育部高教司给了我一个大课题,就是对大扩招进行调研、总结。我们发现,大扩招实施的这几年,高校增加的教学设备数量超过了前几十年的总和,使得教学质量有了基本保证。

  陈志文:现在高等教育强调“以本为本”,我的理解,这是对过于重视科研的调整,您如何评价?

  刘献君:对。强调“以本为本”,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对此,我很担心一个问题,国内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公认的基本事实。学生不学,质量怎么提高?但现在我们谈外在原因多、喊口号多,没有实实在在去分析这里面的问题、原因,很少有人去真正研究学生成长的规律。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说明他没有强烈的学习需要。因此,既要满足学生需要,又要引导学生需要,这是教师教育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现在谈满足需要多,谈引导需要少。

  从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我就开始走进课堂去看,看一个两个没什么概念,看多了以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课堂上,学生的眼睛不亮,老师的课没有打动学生。

  我在教师座谈会上说,印刷术早就有了,现在又有了互联网,为什么还需要老师讲课?有的老师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没想过课程是需要设计的。对此,我们又重视了多少,研究了多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口号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陈志文:您觉得现在中国高校,或者说高等教育,还面临哪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刘献君:刚才提到的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是其中之一。另外,我觉得,中国高校的内部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量的增加必然引起质的变化”,高校管理也应该有质的变化。但事实上,我们的高校管理变化并不大。

  举个例子,高校管理结构分为校、院、系三级,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应以院为主,否则难以管理;但目前的情况是仍然以校为主,难以做到以院为主,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院太多。我曾对一所著名大学的二级单位进行过统计,包括学院、机关、直属单位,共102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大学设置了学部来对学院进行管理,又增加了一级管理体制,效果并不理想。

  陈志文:我也做了一个梳理,从1978年到现在,学校的管理机构越来越多。比如,过去一个学院或系对接10个部门,但现在可能要对接40个部门。

  刘献君:是的。高校的管理结构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再有,现有学科组织结构不适宜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通过知识对流、模式组合、方法碰撞、理论互鉴等,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从而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但现有学科组织结构及制度导致人才流动、资源共享较为困难;评价的单一性也造成了考核评价的障碍。单一的学科组织结构与学科交叉融合趋势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世界性难题。虽然大家都在探索,但仍然没有突破。

  陈志文:您在文华学院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改变?

  刘献君:文华学院还没有到那种大的学术交叉的地步,我们的科学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文华学院这个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但从建校开始,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我们就考虑到了这一问题。文华学院分为学院、学部、系三级,只设置了六个专业学部,每个学部所包含的专业范围比较广。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学科交叉打下一定的基础;二是为实现三级管理、以学部为主创造条件。因为二级单位少,权力配置相对集中,便于学部发挥作用,也便于学校统筹管理。

责任编辑:采集侠
首页 | 资讯 | 关注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全国 | 福建

Copyright © 2015 新闻资讯门户站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