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真实、最生动、最美好的教科书,这是大学精神最生动的呈现。为了阻击凶险狡猾的病毒,高校白衣战士,为我们筑起守护生命的白衣长城。 科学战“疫” 高校力量 2月25日,天津大学宣布,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目前科研团队正在寻求合作方,希望能推动疫苗早日走向临床。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战胜疫情离不开科技支撑。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疫情防控工作十六字要求中,科学防治是重要内容。 大事难事看担当。在这场战役中,中国高校冲在疫情防控、临床诊治、科学研究的第一线。 17年前,以钟南山为代表的科学家和医护人员——他们站在抗击非典的最前沿,他们的责任、奉献、良知,以及对科学精神的执著,让中国人民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刻,科学仍是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中国高校在抗击疫情的行动中也在不断丰富科学精神的“中国内涵”。 秉承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中国高校在人们需要事实而不是恐惧的时刻,在人们需要科学而不是谣言的时刻,挺身而出。 知识就是力量。各高校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加强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帮助公众科学地自我保护和救助他人;引导公众尊崇科学、相信科学,不信谣、不传谣,纾解焦虑情绪,消除恐慌心理;营造科学防治的社会氛围,为疫情防控凝聚强大正能量。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全国多所高校开通了心理咨询服务,在疫情期间为师生及全国民众提供帮助。 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将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结合在一起,直播科学健身录像,为居家不能出门的公众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引导民众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增强抵抗力。 除此之外,全国还有很多高校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助力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彰显了中国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从1月25日大年初一到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疫情防控的指示中强调科技支撑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从科学救治到研判疫情,从药物研发到疫苗开发,从“揭榜挂帅”到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从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 秉承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各地各高校科研人员坚守科研一线,加班加点、争分夺秒与病毒抗争, 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的攻坚战中。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是疫情诊治的关键环节之一,应湖北省卫健委要求,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迅速响应,在省内率先成立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积极开展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协助临床决策以帮助加快疑似肺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制了一套低功耗物联网定位产品。该产品已紧急用于武汉方舱医院,部署后可以实现医院内人员及物资的实时定位及动态管理,大幅提高方舱医院的管理效率。 2月中旬,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王新泉课题组和医学院张林琦课题组紧密合作,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准确定位新冠病毒和受体相互作用位点,阐明了新冠病毒刺突糖蛋白介导细胞侵染的结构基础及分子机制,从而为治疗性抗体药物开发以及疫苗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疫情防控紧张进行的同时,各地各高校纷纷加强科研攻关,用科技助力疫情防控能力增强,一大批科研项目有序开展。1月31日,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应急攻关项目启动,来自河南高校等机构的首批7位科学家领衔开展七大专项科技攻关。 山东、辽宁、甘肃等省份也纷纷紧急启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研攻关特别专项,迅速组织高校等相关单位组成科研攻关专家组,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特征,着重在流行病学研究、快速诊断技术、诊疗模式研究、中药协同治疗防控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全力打好科技防控攻坚战。 人类与新冠病毒的胶着对垒还在继续,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正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所说,防控这一疾病最强有力的生产力一定来自科学研究。 万众一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心手相牵,就没有跨不过的坎。我们坚信,只要同心协力、英勇奋斗,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春已至,万物生长;人心齐,胜利可期。 原载2020年第5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