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晋江企业家们的日常 在陈埭镇晋江国际鞋纺城的海鸥鞋材店里,库叔还没跟总经理丁婉玉说上几句,她的两部手机就同时响了起来。在她同客户通过手机交谈时,库叔才发现,她一共配了4部手机! 一问才知道,因为需要沟通的客户实在太多,而一个微信号最多只能加5000个好友,丁婉玉只能备上4部手机才勉强够用。 这样的场景,是海鸥鞋材的日常,也是晋江国际鞋纺城数百户商铺的日常。 陈埭,这座从“假药案”阴霾中涅槃重生的晋江小镇,如今有一个响亮的名号——中国“鞋都”。这里不仅出产大量的成品鞋,每年生产十几亿双鞋子,占到全世界的五分之一,还汇集了几乎覆盖所有品类的鞋材辅料供应商,制鞋所需的每个金属扣、每条鞋带,各种鞋面、鞋底,都可以在这里买得到。 2017年10月31日,新建成的晋江国际鞋纺城正式对外营业,此前已经招揽到700余家鞋材商铺入驻开业,过去较为分散的鞋材辅料供应商在这里集聚起来。 鞋材辅料的供应,在很多人看起来无非就是些钉、线、布片,似乎一点也不“高大上”,但这些“小老板”们的视野和眼光,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丁婉玉刚刚对接的,是一位外国客户,对方想通过微信语音通话功能与她对话,却被她拒绝了,原因很简单:她不会说英语。不过,她靠着微信的翻译功能,完成了与众多来自海外客户的沟通。旁边的董事长林海鸥泡上一壶茶,跟库叔说,现在店铺的海外客户确实越来越多了。 海鸥鞋材的主营业务是鞋子的鞋面制作。这样一个“小店”为什么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林海鸥给出了他的答案——两个字“研发”。 这听上去似乎有点匪夷所思,在人们的印象中,“研发”都是科研院所或者大公司才能从事的“高端”事业,这种提供鞋材辅料的“小店铺”似乎跟“研发”两字不挨边。 林海鸥一语道破:讲研发,其实就是讲市场需求,研发是为了造出符合客户要求的产品。海鸥鞋材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鞋面的材料、式样、设计,几年下来生产的鞋面已有上千种。他还介绍,近来店里更多地是直接向客户展示半成品鞋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展示鞋面材料,这正是为了适应国际化市场的需求,一方面让客户更直观看到成品的样子,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增加的国内技术条件较弱、制鞋产业链尚不完善的第三世界国家客户,半成品只要简单加工即可成品。 出身晋江本地的林海鸥、丁婉玉夫妻俩的创业始于2006年,虽然并没有接受过很高的文化教育,对接国外客户也只能依靠网络翻译,但术业有专攻,多年专营这一项业务,使他们对行业状况把握得一清二楚,成为当之无愧的“鞋博士”。同时,他们又舍得花血本投入研发,如今海鸥鞋材每年的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形成了一支相当有竞争力的研发团队。无论客户的要求是保暖、除臭、透气抑或是高性价比,几乎都难不倒海鸥鞋材,通过努力研发总有办法实现客户的需求。林海鸥“要做世界一流鞋材”的理想,并不是一句空话。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普通人、小企业也可以有大格局、高追求,只要肯钻研、敢投入,一样能够做好研发。 类似的情况在晋江国际鞋纺城可谓比比皆是。从事橡塑鞋底设计制造的爱海鞋材负责人熊先锋,20年前从江西来到晋江打拼,这位“小老板”也是一位“研发达人”。 “我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研发,一个鞋码,橡塑模具费就得8000块。”熊先锋向库叔介绍说。当库叔问起爱海鞋材如今的研发目标时,他风趣地回答:“这应该叫做‘鞋海无涯’吧。”研发这项工作是没有止境的,你偷懒了,放松了创新进程,忽视对市场需求的观察,就很容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掉队甚至被淘汰。 晋江企业家们,无论企业大小,都有一颗在本行业刻苦钻研的“专心”和一颗要在业内闯出个名堂的“雄心”,为此他们时刻绷着一根弦,丝毫不敢懈怠。 这,也许正是造就“鞋都”辉煌的关键。 4 “爆仓”之后对“脱实向虚”说不 安踏公司投入15.5亿元建设、去年刚刚投入试运营的一体化产业园,其大数据处理中心的一块大屏幕显示的内容格外引人关注,上面显示的是安踏的仓储物流与市场销售的实时更新情况。 这种整合公司所有物流平台,实现实时精准监控的数据分析系统,能细化到每个城市每个门店的销售数量,无论从精准程度还是反应速度,都可以称得上全国领先。这将帮助安踏有效了解市场供求情况,更好地去库存。 如今安踏花大力气构筑这一系统,其实并不难理解。 因为,不论是安踏自己,还是整个晋江运动鞋服产业,当年都曾因为对库存与市场供需的把握失准,而陷入巨大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