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了许多年的晋江刚刚有所起色,就遭遇这种灾难性的局面,但他们没有因此倒下,而是坦然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上世纪80年代末,晋江提出“质量上,晋江兴;质量下,晋江衰”;到了1989年,晋江更是展开一场“晋江精神”的大讨论,大家一致将“诚信”置于首位;1995年,晋江开始大力倡导“质量立市”。 政府、企业和全体晋江人民痛定思痛,用自己的理念和行动,切实扭转了社会对晋江的印象,晋江的经济由此再次走上正轨。 然而1997年一场亚洲金融危机,再次让晋江人遭受重击。 此前,通过代工贴牌的鞋服制造,晋江的经济恢复生机并有了巨大发展。但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使得晋江加工订单急剧减少、利润水平大幅下降,一大批中小企业直接倒闭。晋江人同样没有被打倒,而是从中明白了,必须要创自己的品牌才行。1998年,晋江市提出“品牌立市”,安踏、361°、特步等如今知名的品牌,正是在这次浪潮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直至有今天的成绩。 拼搏精神,不是晋江一家独有,但晋江人有一种乐观精神,不怕失败,“输赢笑笑”,输就是输,错就是错,从不讳谈,并从中不断成长。面临艰苦的客观条件,屡经挫折和打击,晋江愈挫愈勇,这才有了今天的“励志网红”。 2 一个小县城也敢“高谈”国际化? 公元311年(西晋永嘉五年),中原发生了大事件,匈奴兵攻破晋都洛阳,俘虏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原本富庶安定的中原地区由此陷入了长期的战乱纷争之中。这次大动乱,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规模南迁,衣冠士族、中原百姓纷纷南渡,由于江南东吴旧地的“本土”士族根深蒂固,不少中原南迁之人迁徙到福建沿海一带,今天的晋江,当年也是中原人士侨居的重镇。 据载,这些西晋侨民,因怀念故国,便将流经的南安江更名“晋江”,晋江的地名也因此而来。 宋元时代,晋江迎来了辉煌时代,其所在的泉州地区是当时的“东方第一大港”,国际贸易的中心,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给这个土地贫瘠的地区带来新的生机。 可以说,从历史上,晋江就与“侨民”、“海外贸易”结下了不解之缘。 今天的晋江,同样是一座“国际化”的城市。作为著名的侨乡,晋江有“十户人家九户侨”之说。而在晋江市第十三届党代会上,晋江正式提出了要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品质城市的发展蓝图。 “创新型”、“品质”,这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追求,唯独“国际化”一点,引起了不少人质疑: 你晋江“区区”一个县,怎么敢“妄言”国际化?这岂不是“蛇吞象”? 可还真不能小瞧了晋江,这个“小县”走国际化道路,有着坚实的基础,一点也不“违和”。 首先,晋江有大量海外的侨胞,也有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胞,总数超过300万,分布于全世界6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晋江常住人口,是晋江本地户籍人口的3倍之多。 其次,改革开放40年来,有大量的晋江企业走出国门,布局全球,着力于品牌打造,在海外建立了分公司、研发中心、人才团队和营销中心,参与全球化分工,恒安俄罗斯公司、盼盼海外研发中心……都是杰出代表。 第三,这些年来,通过走出去、引进来,也有不少国际化的企业进入晋江。晋江每天都接待着全球的商旅人士,第六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国际毛利经贸文化(晋江)洽谈会等各类国际性论坛、会展接二连三落地这个闽南小城,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客商来这里对接洽谈,寻找商机。 除却这些基础条件,更重要的是,当今已经是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竞争的时代,无论视野是否放眼世界,都无法避免卷入国际竞争。在这种背景下,不进则退,国际市场不会因为你是小企业而网开一面,如果做井底之蛙,就不能获得国际市场和资源,说不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会被抢走。因此,晋江企业想要获得竞争力,国际化是必由之路。 同时,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多变,很多人对“中国产业向外转移”畏之如虎,如临大敌。 但处在国际传统制造业产业链前端的晋江对此看得却十分清楚,部分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这是市场客观规律,是企业做大后降本增效、向外扩张的必然趋势。 然而一方面,这种转移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劳动力素质、生产规模的承接能力等,不是表面的 “劳动力成本优势”能够轻易抹平的,这也是更多的企业面对东南亚等地的“成本优势”,不是果断转移而是处在观望之中,而一些已经“转移”的企业又不得不“回头”的原因。 另一方面,把这种“转移”一味看成危机也过于单纯。 实际上,晋江的对外产业转移,与其说是被动的,不如说是主动的谋篇布局,讲的是“走出去,留下来”,对于走什么、留什么、怎么留,有着自己长远的规划。 包括安踏、恒安等在内的“明星”企业,把销售中心、部分加工基地先走出去,而把总部基地、结算中心、精品工厂等关键环节留下来,对此晋江不仅不苦恼,反而鼓励。“产业转移”,并非洪水猛兽,合理科学的“转移”,反有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晋江的视野,不可谓不高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