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乐岩,男,1981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大田人。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理事、《职业经理人》杂志创刊人、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特邀管理专家。曾被中央电视台授予“21世纪新星奖”,两度荣获“中国职业经理人特别贡献奖”。是持续推动中国职业经理人事业发展的优秀80后“连环创业家”,被业内誉为最年轻的“老兵”。 2020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断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计划。当疫情在逐步得到控制之时,一个自上而下的复工复产计划也在全国拉开帷幕,如何复工复产?已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头等大事。而就在此时,一个在短时间内让一万多家企业受益的“中小企业自救自助公益行动”频频被福建省民政厅、国家民政部等部门点赞,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网、东南网等媒体也争相报道,而这个活动背后的推动者正是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操盘手乐岩。 乐岩是一个怎样的人?大家所了解的他可能是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主要起草人、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理事、《职业经理人》杂志创刊人、福建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特邀管理专家等等,而在记者看来,他更是一个职业经理人事业的“造梦者”。 匹马单枪,“老兵”创世纪 作为一个八零后,本该风华正茂,然而乐岩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显得老上几岁,尤其是鬓角上的几缕白发更为他平添了几许沧桑。虽然不到四十岁,但是凭借16年的职业经理人事业从业经历,对于中国职业经理人行业来说,乐岩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兵”。 1999年,初入社会的乐岩从媒体行业起步,数年间先后就职于天府早报、西安商报、海峡都市报等媒体。尤其在海峡都市报任职期间,身在民营经济发达的闽南地区,他有机会大量采访了当地的民营企业。在与企业主和企业管理者交流过程中,他发现职业化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选聘和使用是困扰民营企业的普遍痛点,而起源于西方的“职业经理人”概念虽然已经进入中国十余年,但是这一市场仍然很不成熟,甚至非常混乱。 通过大量查阅资料、深入研究,他越来越笃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是中国企业发展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必然之路,但此时国内真正了解其价值和内涵的人寥寥无几。他便下定决心,要为中国职业经理人事业尽一份心力。 2004年,乐岩毅然从媒体辞职,开始了自己的追梦之旅。创业初期,他以品牌策划和营销为切入点,一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了企业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他以后的职业经理人事业完成了最原始的积累。2006年,在时任泉州市职业经理人协会秘书长杨安田的支持下,一本名为《职业经理人》的杂志在泉州创刊,这是当时我国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为本土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主提供商业思想和解决方案的杂志。乐岩终于成功开辟了为职业经理人事业鼓与呼的一方阵地。 在乐岩坚定信念的支撑下,这本杂志在泉州走过了四个春秋,但因偏居东南一隅,影响力和价值都难以放大,为寻求事业突破,2010年春节过后,乐岩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从地方视角向全国视野的跃升。经过一番努力,在全国职业经理人协会联盟秘书长葛兰玉等领导的支持下,乐岩所创办的《职业经理人》杂志开始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此后两年时间,《职业经理人》杂志发行量一度突破十万册,一时成为业内颇具影响力的杂志。 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创会会长、吉林省原省长洪虎,时任全国职业经理人考试测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温亚震为乐岩提供理论指导 2012年6月30日,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在京成立,乐岩受邀当选为中职协理事。而此时,受互联网的冲击,很多传统纸媒开始走向衰落,乐岩的杂志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此后几年时间,他逐步将重心从杂志转移至职业经理人事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从参与工信部、财政部专项资金支持的职业经理人发展项目到职业经理人国家标准起草修订,从策划组织中国职业经理人高峰论坛、中国职业经理人大讲堂、中国职业经理人交流大会等大型活动到支持福建、重庆等各省市职业经理人协会的组建和运营,乐岩不断的在完善和提炼职业经理人事业的理论体系与落地模式。直至2016年,他重回家乡筹备成立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乐岩已由一个行业“小兵”熬成“老帅”,除了对于这份事业的坚持始终未变之外,他对行业的理解深度和他的眼界与格局,以及他对企业管理的实战经验到对自己未来道路的清醒认识,都已经有了质的飞升,乐岩再不是初出茅庐时的那个“吴下阿蒙”。 中国职业经理人大讲堂走进厦门活动现场 独立潮头,“高台”树新旗 2016年底,在职业经理人事业领域深耕了十年之际,回到厦门的乐岩开始对这份事业进行深层审视和思考。他发现,要推动职业经理人事业的发展,必须有一群致力于职业经理人事业发展的企业出资人和社会服务机构的积极参与。而放眼中国已成立的100余家职业经理人协会,却鲜有哪家在实践中真正建立起了良好的职业经理人生态,各协会均陷入传统商协会轻整合重联谊的运营怪圈,他们更多的关注点还是“职业经理人”,而对于职业经理人所应该具备的职业化“土壤”的培育则相对薄弱或者无力。要想跳出这一怪圈,必须从顶层上重新建立规范和管理行业的组织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