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动力电池领域的两大巨头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围绕着一根针展开了激烈交锋,可谓是闹的沸沸扬扬,让吃瓜群众着实大呼过瘾。在仔细认真观摩这场论战之后,车辙君认为是时候认真地总结分析了。 为了便于大家知悉事件前后脉络,我们用时间线简单回顾下这次事件的大致几个重要节点: 回顾 01.比亚迪突然发力,刀片出鞘! 3月29日,比亚迪声势浩荡的召开了一场名为"刀片电池出鞘安天下"的超级发布会,所发布的刀片电池,具有两大特点: 1、刀片电池能量密度明显提高。 刀片电池基于磷酸铁锂电芯采用全新的制造工艺,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进而提高了电池包能量密度。 2、刀片电池基于磷酸铁锂电芯更安全。 为了形象的展示刀片电池的安全性,比亚迪在发布会上演示了一段对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电芯的针刺实验。结果对比很鲜明,三元锂电池,针刺后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500℃,电池表面的鸡蛋被烤熟;比亚迪刀片电池,无明火、无烟,表面温度30-60℃ ,因此表面鸡蛋还保持液体状态。 比亚迪通过这次发布会,向世人证明,其磷酸铁锂刀片电池产品,不仅达到了乘用车所需的能量密度,更极大的保证了安全。这也震惊了同行! 02.现任老大宁德时代倍感压力,挑起论战! 5月11日,宁德时代在公司2019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回答投资者相关提问时,宁德时代董事长如是说“电池安全和电池的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滥用测试的通过等用于电池的安全”。 接着宁德时代副董事长潘健还表示:宁德时代的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都有可通过针刺实验的产品;而且刀片电池结构是宁德时代已经量产的CTP(Cell to Pack)创新概念的一种。颇有一种看不起人的感觉。 03.比亚迪自信回应,吃瓜群众煽风点火! 5月11日晚上,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自信的发布了一则微博正面回应了宁德时代表示:不服?!那也来扎一下吧! 尽管这次宁德时代选择了沉默,但5月21日,不甘沉默的专业吃瓜群众微博用户小鱼锂电发布的一段宁德时代811三元锂电池单体的针刺实验结果,又让舆论热了起来,视频显示钢针刺入电池后,宁德时代811三元锂电池瞬间起火燃烧、猛烈爆燃。这一烧直接烧到了宁德时代屁股,宁德时代再也坐不住了! 04.宁德时代招架不住,被动防守! 经过一天的准备,5月22日晚,宁德时代就着急的发布了一段三元电池包针刺测试的视频。视频显示,测试人员煞有介事的用直径5mm的钢针,锥角45°,以25mm/s的速度准备穿过三元电池包,结果可想而知,钢针断了! 看完这一B站味的视频后网友直接炸锅,难道宁德时代在秀智商下限吗?扎外壳是什么操作!太看不起现在的“后浪”了吧。 面对铺天盖地的群嘲式的回应,5月23日,宁德时代又紧急在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段宁德时代两款三元电芯的针刺实验视频,表示早在2017年就已掌握了三元电芯通过针刺的技术。视频中某款5系三元电芯,穿刺前电芯的电压是4.213V,温度为23.9℃。穿刺发生后,没有冒烟起火。按照国标规定观察一小时之后,电压降为3.724 V,温度上升到93.7℃。某款8系三元电芯,穿刺前电芯的电压是4.15V,温度为24℃。针刺1小时之后电压下降到4.075V,温度上升到37.7℃。 为了证明测试的公正性,宁德时代还晒出了2017年通过德国莱茵锂电池安全测试认证的文件。测试结果显示电解液无泄漏、电池未着火、未爆炸。 事件演进大致如此,那么对于这件事件我们应该怎么看?或者直接一点: 分析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谁赢了? 看完车辙君以下几点分析,大家心里自会有结论。 首先,我们要清楚针刺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针刺实验不仅仅是模拟电池被金属物刺入的场景,更是一种触发内短路的手段。 某种程度上说针刺测试的目的,不是看针能不能刺穿电芯,而是一种诱发短路的手段,以便观察电芯短路后的热失控(着火、爆炸)情况。 我国的锂电池针刺实验要求,是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在当时,国家发展新能源还处于探索期,针刺实验的确有助于改进电池安全性能,因此安全稳定性较好的磷酸铁锂首先得以推广,比亚迪也迎来了几年的辉煌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