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券是重要的调控手段,实施时效性要求非常强,资金也要跟着项目走,必须要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上多下力气。”市财政局金融债务管理科陈敏华介绍,“同时,还要做好风险防范,确保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为了能够顺利争取到上级资金,市财政局与发改委专门组建“债券申报专班”,多次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沟通了解专项债券资金政策,争取尽早把握方向,做到早谋划、早储备、早申报。正是在财政等部门的努力下,全市一批重大项目获得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确保了项目有序推进。 就在6月30日上午,3228米长的南源岭特大桥最后一跨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福建省首条在建轻轨——武夷新区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土建工程全部按时间节点移交线上施工,为实现年底通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武夷新区轨道交通从南平市高铁站到武夷山景区,线路全长26.18公里,总投资27.58亿元,是福建省100个“重中之重”项目之一。这条专门为武夷山旅游建设的轻轨年底通车后,将进一步畅通武夷山旅游集散通道,促进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武夷新区轨道交通项目,是今年以来我市财政等部门针对疫情影响,全力做好项目谋划、政策研究等工作,不遗余力护航项目建设的缩影: 3月,10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303.7亿元; 4月,全市集中开竣工的重点项目90个,总投资约179.1亿元; 5月,南平5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87.4亿元; 6月,全市又一批项目集中开竣工,总投资61.4亿元; …… 一批批项目谋划实施、开工建设、竣工投用的背后,是市财政部门紧跟国家、省上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聚焦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重点领域,结合我市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需求,组织市本级项目单位及各县(市、区)做好项目申报工作的不懈努力与付出--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向上争取债券资金和抗疫特别国债资金157.11亿元,较上年全年总量增加了83.24亿元,增长112.68%。 “当前,第二批专项债正在积极申报中,我们将重点加大一定收益的全口径项目谋划力度,加快组织专项债券项目策划和实施进度,特别是围绕‘两新一重’建设和‘新基建、新经济内循环、新区搬迁红利的挖掘释放’这南平发展的‘新三线’,争取让更多急需建设项目列入专项债券盘子。”陈敏华介绍说。 生态底色“擦亮堂” 河源唯远,万涓汇流。2002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到南平调研时指出,闽北是闽江的源头,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要为整个闽江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多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牢记总书记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切实把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牢牢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构建生态环境治理长效机制。 360度全景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监测服务,无人机遥测监控,……20日,透过南平“金山银山”平台,全市境内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主要工业企业、空气质量监测站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一览无余。 算准“生态账”,才能算好“发展账”。 南平“金山银山”平台,是我市更好地“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监管、用数据服务”,不断提升守护富美新南平生态名片保障能力,按照福建省生态云平台全省“一盘棋”思想,紧紧依托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开发建设的。 “‘金山银山’平台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这些资金来自中央山水林田湖草基础性奖补资金、生态环境厅2019年重点生态补偿资金、县级财政资金以及企业资金的多重叠加。”市财政局自然资源环境科吴宏威介绍。 近年来,市财政部门按照职责不变、渠道不乱、资金整合、打捆使用的原则,把“散着的珍珠”串起来,健全稳定、常态化的生态环保财政投入机制,带动各类资源向绿色生态集中。南平“金山银山”平台的建设,就是市财政局将“散着的珍珠”串起来,提高财政资金的整体效应,发挥财政在改善生态环境当中系统性作用的生动体现。 “南平‘金山银山’云平台的建设,将让我市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可预测、考核目标可跟踪、环境问题可预警、监察执法可调度、治理模式可推广等多项功能。”吴宏威认为。 市财政部门还将污染防治攻坚作为财政投入重点保障和优先支持领域,加大市、县两级财政用于高标准农田、农村环境整治、水污染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各类相关专项资金整合,确保投入力度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截至目前,我市用于生态试点项目的专项资金累计达10.3亿元。 同时,市级财政还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规范融资行为,积极筹措资金,吸引国开行、博天环境、中国一冶等一批企业,投入17.7亿元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有效破解市、县两级配套资金不足的问题,为我市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长期运营和维护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 “我们将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加大探索力度,结合水美经济、生态银行和武夷品牌等绿色发展创新试点,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民生补短板等国家战略,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切实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为南平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力量。”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超表示,要通过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南平的生态底色擦得更亮,让南平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记者 郑金富 林梦琳 林奥 蒋雪娇)
标签: 责任编辑:颜玲玲
相关新闻 抓“六保”促“六稳”改革创新成效显现“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今年以来,一揽子改革创新举措的实施与落地,正转换成实实在在的复苏推动力,让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活力。 7月16日,中国经济的“半年报”公布: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至3.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恢复到季度的正增长。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也成为全球经济艰难重启中的一抹亮色。 来之不易... 泉州晋江优化营商环境 培育企业主体 |